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李鸿章在1872年大声疾呼:“中国正面临着三千年惟有之变局,西洋人自印度至南洋而至中国,步步紧逼而来,此种推进无法阻挡,中国必须迎头抗御这一挑战,断然采纳西式船炮来加强自身。”甲午战后,康有为等人起草了一份万人请愿书,尖锐地申明:“使(假使)前此而能变法,则可以无今日之祸,倘使今日而能变法,则可免将来之祸,若今犹不变,则他日之祸更有甚于今日。”﹣﹣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官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却不自觉地走向了自己预期的反面﹣﹣夏东元《洋务运动史》材料三:梁启超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世界,莫亟(急)于教育……国之强弱,视人才为转移。” (1) 根据材料一分别概况李鸿章和康有为的主张。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他们这些主张产生的背景有什么共同点? (2) 请列举材料二中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各举一例).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3) 概括材料三中梁启超的主张。这一主张在维新变法的内容中有什么具体的表现? (4) 综上回答,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他们所领导的运动有哪些共同历史作用? 答案: 李鸿章:采纳西式船炮来加强自身;康有为:变法维新。都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军事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作用:打破了鸦片战争以来应对西方侵略的麻木状态,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发展了近代文化事业,为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国家民族振兴的关键。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