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公斤
4公斤
538.3公斤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
10.9千瓦
2949千瓦
材料二:1953—1957年工业生产发展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5年
24年
15年
材料三: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数占全国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材料四:“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1)
材料一中的数据对比,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发展的什么状况?
(2)
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什么?简要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什么影响?
(4)
材料四说明当时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问题,最能体现这些主要问题的史实是什么?
(5)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国家在拟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的原则。
答案: 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
现象:中国工业发展迅速; 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
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大跃进运动;
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