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 下列划线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日更定矣      ②是金陵人      ③见余大喜      ④拉余同饮 A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 下列划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陈者(陈列、摆开)   山肴(用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成的荤菜)   野蔌(野菜)   余住西湖(我)    拥毳衣炉火(细毛) B . 临溪而渔(捕鱼)       非丝非竹(丝线)    苍颜(苍老的脸色)   客此(客人)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余拏一小舟(撑) C . 觥筹(酒筹)   阴翳(遮蔽)   宴酣(畅饮)   一芥(小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 D . 述以文(写文章记叙事情)  守谓谁(说的)   更定矣(止,停)   颓然乎其间者(于)  余强饮三大白(痛快)  雾凇沆砀(雾或水汽结成的冰花) (3)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而”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野芳发而幽香 B .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 溪深而鱼肥 D .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 《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 C A D ①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