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致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注) 陆 游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 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1196)陆游在故乡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据梦中所作而补写,时年他已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乘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2)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解析:B项,“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有误。“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汀下钓筒”,“偶经”指偶然经过,可见诗人不是特意前来寻访。 (2)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色彩描写鲜明生动。②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陶醉。 解析:首先要回顾诗歌中鉴赏景物的方法和角度,然后圈出诗歌颈联中的景物以及特点。“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这两句所写的对象是“菡萏”“蜻蜓”,“白”“红”是二者的颜色,可以从色彩角度赏析;“香”是菡萏之味,这是嗅觉,“蜻蜓”之弱,这是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赏析;菡萏绽放散发香味,这是静态,蜻蜓在风中翻飞,这是动态,可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我坐在竹篾编成的船篷里,在淡烟笼罩的湖面上自由来往。 偶然经过卖菱角的集市,找那住在溪边的朋友,有时又选择一块长满草的湖岸,放下钓竿。 刚下过雨,白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红色的蜻蜓略停一下,便又离去,好像弱不禁风似的。 山阴一带的事情你们知道吗?近来家家的团扇上都画着陆放翁的肖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