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近代“夷务”观 材料一: 《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了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而是不久就试图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帝特别要打掉的“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也就是说,皇帝下旨,只要外国公使答应不常驻北京,中国关税也不收了,鸦片贸易也可以放开。                                                               ——袁南生《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材料二: 1860年与英法媾和的惨痛教训,促使恭亲王对洋人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主张对外夷索求作坚决抵制并处死巴夏礼(Harry Parkes);而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据《清德宗实录》等整理 问题:    (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材料一“……”处的条款内容可能有哪些?(5分)    (2)材料二中(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指什么?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5分)    (3)你如何理解近代“夷务”观?(15分) 答案:(1)咸丰帝   (2分)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3分)语意相同即可 (2)由抵制外夷到重视、效法外夷,对外采取合作政策。(2分)1861年清廷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掌握外交及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一切事务。(1)与此同时在中央奕訢等人及地方实力派的推动下,开始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拯救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2分) (3)评分意见: 能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内因、外因两个视角分析“夷务”产生的原因,将该问题置于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即近代中西方文明碰撞的历史进程进行剖析,观点鲜明,史实准确,论述逻辑清晰。(9—11分) “夷务”观主体的本质不仅仅是“他”(恭亲王)、“慈禧”等具体的人,而应理解为整个近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若能从这一视角再作分析,则思维品质更高一些。(12分以上)如下示例:     近代清廷对“夷务”态度的转变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背景下渐次发生的,是从“鄙夷”、“排夷”到“师夷”、“制夷”,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从“被动”学习到痛定思痛“主动”学习的过程。     如材料一所述……近代初期,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不强;统治集团依然信守天朝上国思想,甚至以不惜牺牲“主权”为代价。由材料二……不难发现,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清廷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开始改变对外政策,由坚决抵制外夷到师夷长技以制夷,采取合作态度,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改革限于“练兵制器”,学习西方科技。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正如材料三所指……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廷再遭重创,出于自保,清廷对“夷务”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意识到借鉴西方政治制度的可能性,派员出国考察欧美政体,修订律例,《预备仿行宪政》可以视为中国近代君主立宪政体进入实施阶段的重大信号,使戊戌变法中断后的中国社会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恭亲王也好、慈禧也罢,他们对“夷务”的好恶,不应简单理解为个人对近代西方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理解,而他们特殊的社会身份又足以影响整个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走向。所以,清廷对“夷务”态度的转变反映了近代中西方文明碰撞的历史进程,这种观念的转变同样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