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2分)权力不能干预执法;(1分)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2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2分)法制关乎城邦存亡;(1分)法律至上,严格守法。(2分)  (2)社会背景:孟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2分)宗法观念的影响;(2分)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2分)  苏格拉底: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2分)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2分)各种社会思潮活跃;(1分)法律作用突出。(1分)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