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荆卿里 清·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荆轲山(其二) 清·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 祗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12.袁诗尾联“刺”字用得非常精彩,请简要赏析。 13.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12.“刺”字形象地表现了“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赋予“乱山”以人性,仿佛它也替荆轲抱憾,如利剑般刺向秦都;呼应了“荆轲刺秦”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对荆轲的深刻同情。 13.相同: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精神和壮举;不同:袁诗赞美中有同情,将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尹诗赞美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考得是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作行为。答题时要准确指出该词的描写对象,这一对象有何特征,如果使用了手法要指出并且分析其表达效果。也可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再结合诗句翻译,最后指出该字的表达效果。如“刺”字赋予“乱山”以人性,仿佛它也替荆轲抱憾,如利剑般刺向秦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求同辨异,对于诗歌来说,一是内容(意象、画面、情感、态度等),二是形式(结构、章法、技巧、语言特点等)。这里的比较,指向很明确,是就对荆轲的评价作比较。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出评价语。一是第一首诗尾联,一是第二首诗的第二句,这是辨异的关键。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