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4分)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子路揜①雉而复释之。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慨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选自《吕氏春秋·审己》) 【注解】①(yǎn):通“掩”,覆而取之,罩住。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当,与不知同 当:适合 B.子列子常射中矣 中:靶心 C.齐攻鲁,求岑鼎 求:寻求 D.恶其三人而杀之矣 恶:诽谤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水出于山而走于海 宣子田于首山 B.退而习之三年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因国人之欲逐豫 因之以饥馑 D.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18.下列都能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① 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②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③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 ④贤固若是其苦邪 ⑤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⑥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19.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先王、名士、达师超过普通人,是因为他们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像水的发源、流向,庄稼生长、收藏这样的事,也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B.鲁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告诉鲁君,如果救助了鲁国,他自己的国家就会受到齐国攻击,所以自己很难办到,于是鲁君就把真的岑鼎送去了齐国。 C.越王授受到自己儿子攻击后,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弟弟豫的意见把四个儿子都杀掉,从而避开危难,实际上是他并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D.本文举例丰富,运用巧妙,有简例和详例,有正例和反例,并将例子与议论结合,阐明了“知故”“审己”的核心思想。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2分) (2)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2分) (3)贤固若是其苦邪。 (2分)
答案:16.C 17.D 18.A 19.B 20.(1)圣人不去考察存亡或贤明不肖这些结果本身,关键在于考察造成它们这样的原因 (2)如果柳下季认为这是岑鼎,那么我才愿意接受它 (3)君主贤明原来要受到这样的苦啊! 【解析】 16.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C项,“齐攻鲁,求岑鼎”中的“求”如解释为“寻求”与前后的语境不合,后文说“鲁君载他鼎以往”,可见前面的“求”应是“索求 ,索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的词性有关。D项,两个“以”:因为。A项,前一个“于”,到;后一个“于”,在。B项,前一个“而”表顺承;后一个“而”表修饰。C项,前一个“因”,凭借;后一个“因”,沿袭,继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都能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一项”,这是排除的依据。③“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这句话是“齐侯”说的, ④“贤固若是其苦邪”,这句话是“湣王”所说, ⑥“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这句话是“越王”所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B项,“鲁君向柳下季求助”有误,文中是说“鲁君请于柳下季”,这是鲁君向柳下季请求证明;“如果救助了鲁国,他自己的国家就会受到齐国攻击”错误,文中是说“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 ,这里的“国”指的是心灵之国,这句话的意思是以信为国的,现在要破坏我心中之国而为你免除国难,这是我的为难之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解析: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察”考察;“所以”,……的原因。第二句中:“以为”,认为;“是”,正确;“受”,接受。第三句中:“贤”,贤明;“固”,原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事物的如此这般表现,一定有它的缘故。不知道它的缘故,即使做事得当,也和不知道事物的缘故一样,其结局必然困顿。先代圣王、知名人士、通达的导师之所以超过俗人,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事物的缘起。水源出于山,而流向海。水不是厌恶山而喜欢海,是高低的地形使它这样的。庄稼田野里生长却贮藏在仓库里,庄稼不是有这样的要求,是人们都要用它。所以子路罩住了鸡而又放了它。 齐国攻打鲁国,齐国为索求岑鼎而攻打鲁国,鲁君运了另一只鼎前往齐侯认为是假的,退了回来,还派人告诉鲁君说:“如果柳下季说是岑鼎,我就接受它。” 鲁君向柳下季请求证明时,他说:“你送岑鼎往齐国,是想留下真岑鼎还是想免去鲁国祸患呢?我是以信为国的,现在要破坏我心中之国而为你免除国难,这是我的为难之处。”于是,鲁君便将真岑鼎送往齐国去了。柳下季可以说是善说的人了,他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心中之国,而且能保全 鲁君的国家。 齐湣王逃亡,居住在卫国,问公玉丹说:“我已经亡国了,却不知道原因,我亡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请告诉我),我马上改正。公玉丹回答说:“我以为大王已经知道了王国的原因,大王您还不知道啊!大王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您贤明啊,天下诸王都是不肖之人,而只有大王您是贤明的人,他们痛恨您的贤明,所以合兵攻打您,这是您灭亡的原因啊!” 齐湣王感慨的叹息说:“贤明也这样痛苦吗?”这也算是不知道(失败)原因的。这也是公玉丹超过他的原因。 越王授有四个儿子,越王的弟弟叫豫,他想把越王的儿子全杀了,然后自己继承王位。于是他就在越王的面前说那三个人的坏话,于是越王杀了他们。全国的人都不高兴,议论国君的不是。豫又说第四个人的坏话,想让越王也杀了他,越王没有听从。越王的儿子害怕自己一定要被处死,就凭借国人的力量驱逐豫,围住了王宫。越王叹息说:“我因为不听豫的话,才遭到这样的祸患啊!”这就是不知道灭亡的原因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