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周,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渠堰,更铨法,通楮币。”上谓辅臣日:“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累迁侍御史。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日:“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晋臣拜谢。     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臣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其所奏陈,以温清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缜密,人无知者。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日/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B.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日/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C.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D.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日/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发行的“宝券”“会子”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来也泛指一般的纸币。 B.《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C.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D.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胡晋臣政治才能突出。他得到了制置使范成大的推荐,并受到孝宗的召见。他能够明确阐述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很快得以升迁。 B.胡晋臣为人刚正不阿。他敢于上奏论述皇帝亲信的大臣受恩宠弄权的情况,皇上为此醒悟,从此近臣也十分害怕。    C.胡晋臣进言也难免失当。侍郎林栗弹劾朱熹不接受任职的行为十分傲慢,胡晋臣上疏挽留朱熹而排斥林栗,遭到人们的议论。   D.胡晋臣对大宋尽忠职守。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辅政,竭诚开导皇帝切中事理,死于官任之上,可谓竭忠尽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5分)                                                                   (2)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5分)                                                                答案:10.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分析短语结构,准确判断每句话的主语、谓语、宾语,弄清楚句子的成分,是准确断句的前提。该句中,“执政”是主持政事的人,该词应做“诘其故”的主语,应该在它的前面断开,排除B、D两项。“习招权”的意思是皇上的亲信弄权,后面不能连接上“丞相”,“丞相”是下一个句子的主语,排除A项。) 11.C(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12.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胡晋臣进言也难免失当”“遭到人们的议论”错,“物论归重”的意思是人们认为他做事慎重。) 13.(1)胡晋臣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亏损,皇上稍微息怒,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折变”“霁”“首肯”各1分,句意2分)    (2)皇上从南郊回来后很久不临朝,胡晋臣和丞相留正同心协力辅佐朝政,朝廷内外一派安定。(“御朝”“同心”“帖然”各1分,句意2分)   【文言译文】     胡晋臣,字子远,是蜀州人。考中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担任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认为他有辅佐国君之才把他推荐给朝廷,宋孝宗召他前往行宫。入宫对答,上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个方面的弊病。试用于学士院,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后升迁为著作佐郎兼任右曹郎官。     轮流奏对时,(胡晋臣)谈论三件事:一,不要忽视讲读官,要效法仁宗时期;二,要求谏官检举官员的不正当之处,要求宰相遏制竞相跑官的人;三,广泛听取采纳意见,通晓下面的事情,来消除没有形成的祸患。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皇上看完奏章后变了脸色。胡晋臣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亏损,皇上稍微息怒,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赵雄当时执掌朝政,皇上亲手写诏书下到中书省询问近臣的姓名。胡晋臣第二天到中书省,主持政事的官员询问他其中的缘故,胡晋臣说:“近臣弄权,丞相怎么能不知道呢?”既分条详陈权力大的近臣上报。皇上感叹醒悟,从此近臣们十分害怕。     胡晋臣因为双亲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管理汉州,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因父母丧事离职。守丧期满再次被召回,拿五件事觐见,分别是:“选拔将帅,扩大常平仓,治理水渠大坝,更改度量法,流通楮币。”皇上对辅政的大臣说:“胡晋臣所说的可以实行。”     (胡晋臣)任度支郎,多次升迁后担任侍御史。朱熹被任命为兵部郎官,因为脚有病未能就职。侍郎林栗和朱熹谈论《易经》不合,于是弹劾朱熹不立刻接受任职是傲慢行为。胡晋臣向皇帝进奏章挽留朱熹而排斥林栗,人们认为他做事慎重。     光宗继承皇位,(胡晋臣)升迁为工部侍郎,任职给事中,常常以裁减过度的恩惠,珍惜名声和人才为要务,宫内降恩坚持不下达,皇上赞赏他有操守,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式谢恩的日子,皇上命他分条列举军事政事的利害。不久在重华宫朝拜皇上,孝宗对他说:“嗣君提拔任用的几位大臣,很符合我的心意,听说朝廷之外也没有表示不同意的话。”胡晋臣磕头谢恩。 (胡晋臣)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皇上从南郊回来后很久不临朝,胡晋臣和丞相留正同心协力辅佐朝政,朝廷内外一派安定。他所上奏陈述,是以无微不至地侍奉父母为首要,其次涉及亲君子、远小人、抑制侥幸、消除结党,开导皇帝切中事理,弥补过失谨慎细致,人们没有不知道的。不久,死于官任之上,朝廷追赠他为资政殿学士,谥号“文靖”。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