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材料三: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材料四: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材料一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别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选择一项措施,并说明理由。 (3)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选择其中两项各举—条)? (4)结合所学史实评价材料四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苏轼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答案:(1)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或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少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6分) (2)特点:重视商品货币作用。措施: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或者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其他措施有道理即可。(3分) (3)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分) (4)苏轼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骤至富强,最后“得天下”,这是客观的;秦在农民战争打击下灭亡,这是秦施暴政的结果。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商鞅变法,这是错误的。苏轼借此从某种程度上反对王安石的变法。(4分)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