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
通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法
科学
信息
史社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法
科学
知识点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试卷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其他
知识点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首页
高中
政治
题目
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的唯物论中的原理是( )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骄傲自满、谦虚谨慎,不同的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起的作用不同,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B说法正确;AC与题意不符;D是唯心主义观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查看本题答案和解析
政治 试题推荐
政治 试卷推荐
2017山东人教版高中政治月考试卷
2016湖北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政治期中考试
2014黑龙江高三下学期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模拟
2015浙江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政治期中考试
2016湖南高一下学期人教版高中政治期末考试
2016届安徽安庆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政治试卷
北京市各区2021届高中政治一模综合测试试题(三)
2015河南高二下学期人教版高中政治期中考试
2013山东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政治月考试卷
2013甘肃高一下学期人教版高中政治期末考试
最近更新
著名学者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一书引起了网上热议,它揭示了对金钱的角逐如何主导着西方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也从一个侧
贝贝这样描述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在石灰岩广泛分布的地区,那里山美,溶洞多;水秀,江清水碧,四季如春。山间小盆地是主要农耕
2010年4月,广东省在深圳召开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的重要会议。 近年来,广东省A市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建设创新
可能存在的第119号未知元素,有人称为“类钫”,它位于碱金属族,根据周期表结构及元素性质变化趋势,下列关于碱金属某些元素
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5x B.x+1=3x C.y+y=0 D.2x-3y=1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选择。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前面的字母符号填到答题卡
下图为某班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的20世纪早期一份报纸的一部分,它主要反映了 ( ) 20081014
蛋白质工程是新崛起的一项生物工程,又称第二代基因工程。下图示意蛋白质工程流程,图中A、B在遗传学上依次表示( )A
Two excited kids begged their father forhis permission to se
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 A.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D
A、B两地相距300m,甲、乙两人分别从两地骑自行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的速度分别为V甲 = 6m/s、V乙 = 4m
我国疆域辽阔,下列关于我国领土四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领土最北端有极昼现象 B
近年来,各地政府根据《行政许可法》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大量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的同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以“进一个门办好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成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具有细胞壁的生物,其细胞壁的成分都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 B.
文学常识填空。(2分)1.《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 ,作者 ,台湾作家。2.《丑小鸭》是
右图这件青铜器,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该出土文物的主要
按照我国道路交通法的规定“红灯停、绿灯行、黄灯预备”。小明在科技活动中设计了一个实验电路,如图所示,用模拟十字路口的红绿
已知函数f(x)= (a是常数且a>0).对于下列命题: ①函数f(x)的最小值是-1;②函数f(x)在R上是单调
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雨霖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