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①。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②,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③?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④,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明· 谭元春(《三游乌龙潭记》节选) 【注】①頳(chēng):红色。②电影:雷电之光影。七夕电影:指作者二游乌龙潭遇雷雨时情形。③前番风雨:指二游乌龙潭事。④荟蔚:茂密的草丛树林。 1.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B. 念/无与为乐者 C.乃回篙/泊新亭柳下 D.适有/灯起荟蔚中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相与上阁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五色忽复杂之 (4)或曰:“此渔灯也。” A. (1)互相 (2) 于是 (3)繁复 (4)或者 B. (1)互相 (2) 最终 (3)繁复 (4)有的人 C. (1)一起 (2) 最终 (3)再一次 (4)或者 D. (1)一起 (2) 于是 (3)再一次 (4)有的人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 4. 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月亮,甲文巧用比喻,将月光比作积水,营造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衬托出作者 的心境;乙文也运用了比喻,将月光比作“ ”写出了月下柳丝披拂的迷人景象,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答案:1. A 庭下/如积水空明 2. D 3. 1)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如此清闲的人罢了。(“但”、“闲人”“如”“耳”应译出) (2)(等我)走下山岗,寻找(到) 筏子,(才发现)月亮(照耀了半个潭水),(似乎)已等我多时了 4.空明澄澈(澄明凉净、幽静清爽、清幽静谧均可);闲适;电影,热爱自然、赞美自然(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