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涛光养晦,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刚愎自用,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甲)”,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F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乙)”;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一愁莫展且自感怀才不遇,“(丙)”。有的甚至义气用事,自暴自弃,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睿智(ruì) 涛光养晦 B.何啻(chì) 宦海沉浮 C.痼疾(gù) 一愁莫展 D.愤懑(mǎn) 义气用事 2.上面所选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深笃 B.刚愎自用 C.自暴自弃 D.出世 3.依次填入第三段甲、乙、丙三处的语句,句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 ③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答案:1.D 2.C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涛光养晦”应为“韬光养晦”;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按捺,柔化,隐藏。因此不能用“涛(波涛)”。B项,全都正确;C项,“一愁莫展”应为“一筹莫展”;一筹莫展:筹:筹划、计谋;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因此不能用“愁(忧愁)”。D项,愤懑mèn,“义气用事”应为“意气用事”;意气用事: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因此不能用“义气(节烈、正义的气概)”。 【名师点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高考主要考察考生对音同异义字的判别,主要的解题技巧有: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 2. 【试题分析】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符合语境。A项,深笃:形容感情深厚诚挚。与诗人们眼光不搭配,应改为“深邃”。B项,刚愎自用: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感情色彩不对。D项,出世:依据前后语境,应该改为“入世”,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 【名师点睛】对于选词填空,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察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作此题宜结合排除法,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甲处结合后面内容“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选填“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乙处根据前面内容“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因此选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剩下一句填在丙处。 【技巧点拨】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