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
通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法
科学
信息
史社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法
科学
知识点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试卷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其他
知识点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首页
高中
物理
题目
如图1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的波形图,波的周期为了,该波形图是波源开始振动一个周期后的图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A.若M为波源,则质点Q点开始振动的方向向下B.若M为波源,则质点P已经振动了3T/4时间C.若N为波源,则图示时刻质点Q的振动的方向向上D.若N为波源,则质点P已经振动了T/4时间 答案:C 若M为波源,则质点N点开始振动且方向向上,波上每一质点起振方向均向上,此时P质点只比N早振动T/4,同理若N为波源,则质点P已经振动了3T/4时间.
查看本题答案和解析
物理 试题推荐
物理 试卷推荐
2015重庆高一下学期人教版高中物理期末考试
2016福建高三上学期人教版高中物理期末考试
2015江苏高一上学期苏教版高中物理期中考试
2016江苏高三上学期苏教版高中物理月考试卷
2013吉林高二下学期人教版高中物理期末考试
2016青海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物理期末考试
2015山西高二下学期人教版高中物理期末考试
2011河北高三下学期人教版高中物理高考模拟
2015山西高二下学期人教版高中物理期末考试
2021四川高二上学期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开学考试
最近更新
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野外遭遇火灾,逆风而行,更方便逃离火海 B.天然气泄漏报警器安装在炉灶下方,
迄今为止,中国共参与20多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
野生生物资源具有①直接利用价值②间接利用价值③潜在利用价值 ( ) A.①② B.①③
下列实例不属于稳态失衡引起机体功能紊乱的是() A.尿毒症 B.寒冷中的战栗 C.急性胃肠炎
右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a、b表示刺激位点,A、B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A表示感受器,B和肌肉
秦汉以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此后虽也出现过长期分裂局面,但统一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主流。下列地区在历史
The Man of Many Secrets — Harry Houdini — was one of the gre
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5 cm,4 cm,3 cm,把它们重叠在 一起组成一个新长方体.在这些新长方体中
中国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中国的领导。这是因为只有坚持中国
已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偶函数,已知当时,. (1)求函数的解析式; (2)画出函数的图象,并写出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 (3
某人为了观看2010年南非足球世界杯,从2006年起,每年的5月1日到银行存入a元的定期储蓄,若年利率为p且保持不变,并
利用重组基因技术制造的全新致病菌比一般的生物武器的危害性大,其原因是 () ①人类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致病菌 ②无针对性
下面一句话中,①分号的作用,②冒号的作用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
著名当代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
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固定光滑细杆与地面成一定倾角,在杆上套有一个光滑小环,沿杆方向给环施加一个拉力F,使环由静止开始运动
下图示意某地区一地质事件发生前(Ⅰ)后(Ⅱ)的地形状况,读图完成4-5题。4.该地质事件是 图5 A.火山喷发
若规定=|ad-bc|,则不等式<0的解集为( ) A.(0,1) B.(1,2)
(12分)(理科)某学校高二年级有12名语文教师、13名数学教师、15名英语教师,市教育局拟召开一个新课程研讨会. (1
分子甲和分子乙距离较远,设甲分子固定不动,乙分子逐渐向甲分子靠近,直到不能再近的这一过程中( )A.分子力总是对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