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更有志愿者深入实地调查,探询降水量居全国第三的云南遭遇特大旱灾,甚至人畜引水都困难的背后原因。让我们一同参与志愿者的探究活动。 材料一:人祸大于天灾。截至2010年3月17日,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中国南方大旱,暴露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水平低、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的现状。农村基础水利工程或投入不足,或年久失修,或被损毁;因追求经济利益,水库或被承包出去搞网箱养鱼,或搞旅游开发,或建高尔夫球场,或承包水源做矿泉水、纯净水远销外地,更有甚者填湖造别墅;近年来大江大河上大量建设的水电工程与民争水,加大了水资源供求矛盾……干旱是自然现象,但在目前人类掌控的科学技术面前,这已不是不能克服的难题。 材料二:旱灾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和五省区领导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各受灾省区市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灾区群众更是自觉自愿组织起来寻找新的水源,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硬是把一个个新水源找到,并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应如何解决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 (2)有人说“天灾不由人”,也有人说“抗灾不由天”,请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18分)(1)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协调各方利益,在枯水季节统一调配水资源,确保生活用水;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支农促农的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利用税收和价格杠杆进行调节,对高污染高耗水行业征收重税,对非生产和生活用水适当提高水价;放宽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缮、维护的信贷规模;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力度,严惩非法破坏和占用基础设施的行为等。(6分) 企业: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承担社会责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自主创新,开发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等。(2分) 个人:树立节水意识,保护环境;保护农业基础设施等(2分) (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必要条件。(2分)由于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才有“天灾不由人”之说(2分);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有主观能动性,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并以此来指导人们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条件,趋利避害,因此有“抗灾不由天”之说(2分)。只有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务实的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人们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