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超越自我到贡献大美 张焱 刘亦凡 1961年,刚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毕业的叶廷芳留任助教,三年后,又随恩师冯至从北大调任社科院外文所。 在外文所,叶廷芳第一次从内部发行刊物上读到了在当时被视为“毒草”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包括卡夫卡和迪伦马特的作品。 “我看了这些‘颓废派’作品,觉得它们并不颓废啊,里头甚至还有些很健康的东西。”对当时主流定性的怀疑,促使叶廷芳萌发了翻译、研究现代派作品的念头。 “文革”结束恢复工作以后,爱好诗歌的叶廷芳曾一度将德国诗人海涅作为研究重点,拟定了一份详细的提纲,请时任外文所所长的冯至给予指点。 冯至浏览提纲后,向叶廷芳传达了一个令他耳目一新的信息:时任社科院院长的胡乔木希望研究人员能研究一些新鲜的、没有研究过的问题,不要总是做“研究的研究、死人的研究”。 火花在叶廷芳的头脑中瞬间点燃:“卡夫卡、迪伦马特对于大家来说不是比较生疏吗? 大家对他们的作品甚至还有误解。”他思忖再三,决定放弃从少年时代就钟情的诗歌领域,转而关注小说与戏剧。 1978年,叶廷芳在国内率先翻译了迪伦马特的戏剧代表作之一《物理学家》,很快被上海的《外国文艺》发表,并迅速被上海戏剧学院采用,交给表演系毕业班排练、演出,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应。 叶廷芳花费两个月时间,洋洋洒洒挥就一万多字,将介绍与小说一起,发表在1979年的《世界文学》第一期上。 叶廷芳认为,卡夫卡艺术上的深刻不仅在于敏感地觉察到了20 世纪之后世界文学与哲学潮流和走向,更在于怀揣着自身的负疚意识,写出了人性当中的多重可能。而后者,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所缺乏的。 叶廷芳认为自己与卡夫卡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层面,而是更深层次的“精神相遇”,是生命体验的一种“共振”。 “比如说《变形记》里,格里高尔本来是家里得力的生活来源提供者,后来他病了———‘变形’是病的一种喻意表达———不能再给家里提供生活来源了,家人对他的态度也慢慢变了。中国有句俗话叫‘久病无孝子’,一个人病久了,对家里没有好处了,家人与他的关系也就慢慢淡漠了。” 《变形记》里的情节时常让他感怀于年少时自己在家中的处境。1936年,叶廷芳出生于浙江衢州农村的一个中农家庭。叶廷芳十岁那年的一次贪玩,断送了一条左臂。 致残后,父亲对叶廷芳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有不高兴的事情就拿他来出气。家里的兄弟姐妹看见父亲的表现,也慢慢改变了对待他的态度。“我在家里落到了最底层,谁都可以随便来骂我、歧视我。”叶廷芳说。 像卡夫卡一样,叶廷芳越来越害怕父亲,畏父情结加上社会歧视,造成了他一度的自卑心理,同时又孕育着他的某种叛逆情绪。 自卑心理转变的契机,是一次违抗父命擅自“逃家上学”的举动。 1949年初,小学毕业后,叶廷芳并未像其他同学那样考虑升中学的事,因为当时社会对残疾人还抱有普遍的歧视态度,公立中学不可能接收他。 解放后,考虑到自己以种田为生确有困难,叶廷芳决定去报名处一试。可是,老师看到叶廷芳的身体状况后连连摇头,拒绝他报名。 叶廷芳在走廊里转了几个来回,心里不服气,就去问老师:“不是都说共产党和国民党不一样了,怎么对待我还是一样的呢?”这一问让对方愣住了,说:“让我们重新讨论一下。”讨论的结果:“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不一样的,你可以考。” 叶廷芳终于走入了梦寐以求的课堂。此后的十余年,虽有挫折,叶廷芳再没有放弃过对学业的追求,一路读到中国的最高学府之——北京大学。 从初中起,叶廷芳就利用寒暑假组织村里的年轻人,为缺乏文娱生活的乡亲们建起了一个戏剧班子,叫“农村剧团”,利用当地流行的越剧曲调来填词,义务为大家演出,很受欢迎。改革开放以来,在德语文学研究之外,他更多地关注公共事务,并尝试通过传播来启悟民 众。例如在圆明园复建的问题上,叶廷芳曾连发数文,主张保持圆明园遗址的历史原貌和“废墟之美”,强烈反对复建。他认为拼命花钱修旧如新、大拆大建,是对文物的破坏而非保护。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一直都在努力去做一切我能做的事情。有些事情不会做可能对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我还是要努力去做,因为这对于一个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叶廷芳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20世纪60年代初,叶廷芳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到社科院工作,在导师冯至的推荐下,他读了卡夫卡和迪伦马特等人的作品。 B.“文革”结束后,叶廷芳打算重点研究德国诗人海涅,并拟定了详细提纲,请冯至指点,胡乔木却要叶廷芳不要总是研究旧的东西。 C.叶廷芳在国内率先翻译了迪伦马特的戏剧作品《物理学家》,并在《外国文艺》上发表,被搬上戏剧舞台,取得了意料之外的良好的效应。 D.叶廷芳认为,卡夫卡觉察到了20世纪之后世界文学与哲学的潮流和走向,写出了人性当中可能的多重性,这种多重人性对中国当代文学有借鉴作用。 E.解放前,叶廷芳因残疾被公立中学拒绝,解放后,他决定报名读书,但是老师看到他的身体情况,拒绝他报名,经过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 12.叶廷芳决定放弃诗歌领域转而关注小说与戏剧,有哪些原因? 请简要分析。 13.为什么叶廷芳认为自己与卡夫卡是生命体验的一种“共振”? 请简要分析。 14.作为一个名著作家、学者,叶廷芳具有很高的精神境界。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11.答D给3分, 答C 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 12. ①叶廷芳读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感觉这些作品不仅不颓废,而且有很健康的东西; ②导师冯至传达胡乔木的话,期望他能研究一些新鲜的、没有研究过的问题。 13.卡夫卡的《变形记》里的情节让叶廷芳感怀于年少时自己在家中的处境,并且像卡夫卡一样,叶廷芳也害怕父亲,他们都有畏父情结。 14. ①挑战权威,质疑当时主流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定性; ②挑战自己,大胆放弃从少年时代就钟情的诗歌转而研究小说与戏剧; ③自强不息,幼时不幸残废,在艰难困顿的生活中与命运抗争; ④社会责任感强,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 【解析】 试题分析: 1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E 项“叶廷芳因残疾被公,立中学拒绝”,表述不严密;应是叶廷芳想到会被公立中学拒绝而没有考虑升中学。A项“在导师冯至的推荐下”原文无据。B项胡乔木没有直接要叶廷芳不要总是研究旧的东西。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E 项“叶廷芳因残疾被公,立中学拒绝”,表述不严密;应是叶廷芳想到会被公立中学拒绝而没有考虑升中学。A项“在导师冯至的推荐下”原文无据。 12.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找到“叶廷芳决定放弃诗歌领域转而关注小说与戏剧的原因”,内容主要集中在文本的前半部分,如叶廷芳读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感觉这些作品不仅不颓废,而且有很健康的东西;导师冯至传达胡乔木的话,期望他能研究一些新鲜的、没有研究过的问题。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叶廷芳决定放弃诗歌领域转而关注小说与戏剧的原因”,应该是一些具体叶廷芳本人的原因和一些外部的影响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叶廷芳读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感觉这些作品不仅不颓废,而且有很健康的东西;导师冯至传达胡乔木的话,期望他能研究一些新鲜的、没有研究过的问题。 13.真实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叶廷芳认为自己与卡夫卡是生命体验的一种“共振”的原因进行概括,立足文本,“像卡夫卡一样,叶廷芳越来越害怕父亲,畏父情结加上社会歧视,造成了他一度的自卑心理,同时又孕育着他的某种叛逆情绪。”简单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叶廷芳认为自己与卡夫卡是生命体验的一种“共振”的原因进行概括,实际就是传主和卡夫卡的共同点,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卡夫卡的《变形记》里的情节让叶廷芳感怀于年少时自己在家中的处境,并且像卡夫卡一样,叶廷芳也害怕父亲,他们都有畏父情结。 1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作为一个名著作家、学者,叶廷芳具有很高的精神境界”的内涵,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启示。注意“精神境界”的内容,如挑战权威, 挑战自己,自强不息,社会责任感强。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理解“叶廷芳的精神境界”的内涵,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挑战权威,质疑当时主流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定性;挑战自己,大胆放弃从少年时代就钟情的诗歌转而研究小说与戏剧;自强不息,幼时不幸残废,在艰难困顿的生活中与命运抗争等。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