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材料:改革开放之前,城镇住房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住房通过职工所在单位,按照工龄、职务、学历等打分排队进行分配;对于分配后的住房,只收取象征性的、近乎无偿使用的低租金。这种住房制度不仅住房建设投资“有去无回”,而且收取的低租金不够支付住房的日常维修和管理费用,同时职工对住房形成“等、靠”观念。197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4.5m2下降到了3.6m2,缺房户占当时城镇总户数的47.5%。 住房制度改革的实践,始于1979年,从新建住房全价出售起步。1979﹣1991年,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公房出售试点、提租补贴试点和全面起步三个阶段。经过1992﹣1993年房产过热期之后,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房改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1998年7月,国务院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年,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66m2。 ——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中国启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最初二十年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
答案:(1)城镇住房长期实行分配制度;国家投资住房无法产生效益;职工住房观念被动落后;人均住房面积下降,近半数城镇民众缺房。 (2)渐进式探索;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详解】 (1)本题考查1979年中国启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打分排队进行分配”、“而且收取的低租金不够支付住房的日常维修和管理费用”、“职工对住房形成‘等、靠、要”观念’”、“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4.5m2下降到了3.6m2,缺房户占当时城镇总户数的47.5%”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背景。 (2)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最初二十年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979—1991年,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公房出售试点、提租补贴试点和全面起步三个阶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