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敦煌痛 苏沧桑 大漠敦煌,如沙漠深处捞起的一个梦,绝美,连读音都绝美,却到处都痛。 皮肤痛。飞沙,乱石,天生粗糙干裂,黑暗苍黄,松弛垮塌。人世间再沧桑的脸,在它面前,也幼嫩。再苍老的生命,在它面前,也鲜活。再深邃的思考,在它面前,也幼稚。 星星点点的绿洲,泉水,驼铃,证明它还活着,心跳着,眼睛亮着,话说着。 脚痛。曾经以为自己是海,滚滚沙涛,翻涌了亿万年。驼峰如舟,流沙如水,走了亿万年,仍然走不出荒凉,遥远,贫瘠。天生的,它只是一个凝固的海,凝固了脚步,凝固了梦想,连时间仿佛也静止。 它在,时间也在。走了的是张骞,霍去病,班超,唐玄奘,李白……是军人,商人,文人,墨客,使节,僧侣,马贼,刀客,还有那些来自国外的著名盗宝贼……他们走了很多年,永远走出了这片大漠,却从没有走出大漠的历史和传说。其实,所有这些人,没有任何一个愿意真心留下来,但这些被羁绊的脚步,注定和它的脚步锁在一起,又重,又痛。 心更痛。 它是一个弃儿。被春风遗弃,被雨水甘露,被小鸟,被繁华,被爱情……甚至被寂寞。寂寞,需要一种意境,一种情怀。而属于它的,是无边无际的,空白无望的,遗世独立的孤独--不是它遗世,是天地遗弃它。 遗弃也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被外人掠夺,而自家人无动于衷。 英国人处心积虑运走了三千多卷经卷,五百幅以上的绘画。法国人用化学胶布粘走了26方最精美的壁画,盗走几尊彩塑。日本人,俄国人,也闻讯赶来,运走了无数珍贵文物。 而最亲的自家人,却用破木箱,任本就零落不堪、劫后余生的宝藏再经风吹雨淋,千里迢迢运到北京,留下一堆最破烂最不完整的东西。 最后,它以被掠夺的方式惊艳世界,不知道这是幸或不幸。从此,它备受宠爱,然而,已深入骨髓的耻辱与心痛,痛在生命里的每时每刻。午夜梦回,大漠泪雨滂沱,却不着一丝痕迹。 我用目光爱抚着这个弃儿的心脏--莫高窟。 多么美轮美奂啊。那一笔一笔,一刀一刀,一座一座,是谁,怎样仰着酸痛的脖子,撑着酸痛的胳膊、手腕,睁着酸痛的眼睛,怀着怎样的心情,历经十几个世纪,亿万个日日夜夜,夜夜日日,上下五层,一千多个洞窟,凿出来,画上去,造就如此完美的神秘博大、旷世绝伦? 每一笔,都是痛,每一笔,都是美。 这是一种什么力量?不过是沙漠黄土,孤山崖壁,仅有钱和能工巧匠是不够的,仅有毅力和信心也是不够的。 无他,唯有信仰。 它的辉煌,其实是信仰的辉煌。 走出莫高窟,收到朋友一条短信:"流逝的不是时间,是我们。" 是啊,每一个人,其实都在以流逝的姿势经过生命,经过时间。此刻,我正经过敦煌。 乐樽和尚流逝时,留下第一个洞窟。 平凡的工匠流逝时,留下瑰宝。 王道士流逝时,留下一个藏经洞和一个伤口。 驼铃流逝时,留下丝绸之路。 常书鸿流逝时,留下补丁,守护。 我们这一代人流逝时,留下什么?矿泉水瓶?垃圾和喧哗?留下故宫被盗、碎瓷?留下满世界足可乱真的赝品?留下莫高窟的关闭、月牙泉的消失?留下满足了好奇目光、带走了炫耀谈资后拂袖而去的冷漠身影? 我不舍的目光回望敦煌时,我想问它:你的心,是不是还痛? 敦煌不语。 三天后,我回到江南,十里荷花,无比水灵,鲜嫩。 七天后,放在清水里的干莲子抽芽了,女儿时时傻傻地盯着看,想象它会真的长大,开花,美如万里之外壁画里的佛花。 她眼里,饱含人类最初的单纯。 皈依单纯,是否也是皈依一种信仰? 皈依美,爱,诚信,正直,坦荡,淡定,和谐……是否也算皈依信仰? 世人皆如此,敦煌和敦煌们,还会痛吗?(有删改) 8.理解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星星点点的绿洲,泉水,驼铃,证明它还活着,心跳着,眼睛亮着,话说着。                                                                                                                                                           (2)它以被掠夺的方式惊艳世界,不知道这是幸或不幸。                                                                                                                                                            9.纵观全文,概述文章表现的敦煌之“痛”。(6分)                                                                                                                                                                                                                                                                                                                      10.请结合文章结构来分析划线三段在文章中的作用。(5分)                                                                                                                                                                                                                                                                                                                      11.文章结尾,作者问 “世人皆如此,敦煌和敦煌们,还会痛吗?”读完全文,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主题加以探析。(6分)                                                                                                                                                                                                                                                                                                                      答案:8. (1)在恶劣的环境中,大漠敦煌仍具有倔强、坚韧的生命传承力。 (2)掠夺的“惊艳”,是敦煌的不幸,更是国家(或民族)的不幸。 9. ①肆虐之痛,大漠敦煌飞沙走石,环境恶劣,荒凉,遥远,贫瘠,少有生命的体征; ②被弃之痛,敦煌遗世孤独,天生寂寞,所有人和物都是过客; ③蹂躏之痛,痛惜稀世宝藏惨遭外人掠夺,痛恨自己人对此无动于衷; ④不解之痛,后人信仰流逝,读不懂它的灵魂,批评现代人不去保护珍惜敦煌,反而留下不文明行为。(答出三点给满分,答“皮肤痛”“心痛”则酌情给分) 10. 通过江南的“水灵”“鲜嫩”对比突出大漠敦煌沧桑、苍老的特点,丰富作品表现力,彰显敦煌特殊的“美”;女儿天真的“傻”、纯美的想象与“敦煌不语”相呼应,结构严谨,作者情绪重归于冷静凝重;从表现历史痛楚向家庭真纯拓展,引出现代人信仰的流逝,深化了作品主题。 11. ①大漠敦煌的“痛”有环境、历史等原因,更有人为的破坏,若世人能坚持单纯、正直、和谐的信仰,这种“痛”将随着信仰的辉煌而流逝。②可以从“痛”却“美丽”着,也可从“痛”与“爱”等角度来探析真纯、正直、和谐等信仰的皈依的积极意义。 【解析】 8. 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