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打树 许仙 李正第三次被送入市人民医院抢救时,已是一盏熬干的油灯,奄奄一息;病情恶化前他曾交代过老伴,别再让儿女花那昂贵的医疗费了,他心里有数,自己已命不久矣。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毫不犹豫地又把他送入市里最好的医院。 李正在高干病房几度昏迷,主治医生是该院副院长,卑微地对李赛白道:“李书记,非常抱歉,能做的我们都做了,医院已经尽力了,您看是不是按老人家的意思回去吧,晚了怕……”昏迷的李正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不放。 老伴抹着泪,对儿女说:“你爹想回家过年,你们就随他的心愿吧。” 李赛白和李赛红这才送父亲回家。 这天是年廿九,李赛白和李赛红回到老家就奔进奔出的,要给父亲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李赛红和母亲把家清扫干净,又准备红包、烟酒茶和糖果;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他还准备了宝烛、香、鞭炮和烟花。家里亮堂堂的,飘出煮粽子和炒瓜子的香息,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 李正回家后神志反而清醒了,时不时地睁开眼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了一夜,见父亲病情平稳,也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上午,李赛白的妻子带着孩子、李赛红的丈夫带着孩子,早早地赶来乡下。家里有孩子就热闹就喜庆了。李正忽然有了精神,叫老伴扶他坐起身来,要看一看孙女和外孙子,瞧着孩子们跑进跑出的,枯槁的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他握着老伴的手,老眼朦胧起来,老伴轻轻地替他念道:“在家好,在家好。” 下午,李赛红和嫂子下厨,准备了一顿丰富的年夜饭;大家把饭桌移到父亲的床前,让李正靠在床上吃饭。见父亲精神好,大家也开心,有说有笑的,一个个向父亲敬酒,祝他长命百岁;李正居然喝了一杯酒,还吃了半碗饭,脸红扑扑的。他累了,躺了下去;但他笑微微地望着大家,有了神色的眼睛一个个地看过来,慢慢的…… 吃过年夜饭,孩子们出去放鞭炮、放烟花,卧室的窗口忽亮忽亮的,红红绿绿得非常好看。饭桌撤走了,老伴和女儿、儿媳妇收拾干净后,再次回到他床前;李正伸出手来,吃力地比划着。 李赛红问母亲,爸爸说什么?“打树。”“打树?”李赛红问父亲,李正点点头。 儿媳妇愣愣的,但李赛红连忙朝父亲说:“好。打树。我们打树。” 打树是李家大年三十必备的传统节目。院子的围墙里种着两棵树,一棵梨树,一棵桃树,分别是李赛白和李赛红出生那天李正种的,如今已有四十岁和三十八岁了,是方圆百里以内两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令乡亲们羡慕不已。乡亲们但凡教育起后代来,必以李家儿女为榜样。 李赛白和李赛红自有记忆起,每年吃过年夜饭,父亲就操起门闩,李赛白便自觉地躲在自己的梨树后,李赛红也学哥哥样,躲在自己的桃树后。 李正借着几分酒力,先打梨树,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赛白就在树后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李赛白又答:“决不开谎花。”轮到桃树,也是这番打问与应答。 小时候李赛白和李赛红只觉得好玩有趣,树又不是人,父亲这么做,难道它来年就真的多开花多结果了?就决不开谎花了? 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都大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回家过年,李正依旧热衷于打树,让两个成年人躲在树后,他边打边问:“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问:“我是梨树,怎么开红花结红果呢?”李正醉熏熏地说:“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黑花结黑果?”李赛白又答:“决不开黑花结黑果。” 再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升职了,当官了,从商了,发达了,回家过年,李正还是热衷于打树,让两个大人躲在树后,他边打边问:“来年开白花结善果?”李赛红就问:“我是桃树,怎么开白花结善果呢?”李正醉熏熏地说:“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来年开白花结善果?”李赛红就应:“来年开白花结善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毒花结恶果?”李赛红又答:“决不开毒花结恶果。” 孩子们不知道打树是怎么回事?好奇新鲜,吵吵闹闹的,院子可热闹了;李赛红将门闩交给哥哥李赛白,自己拉着侄女躲在梨树后,李赛白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红就教侄女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白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她们又答:“决不开谎花。”接着是李赛红打树,李赛白拉着外甥躲在桃树后……卧室里,李正笑微微地望窗外,慢慢地合上老眼;他太累了,去那边休息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注】谎花:不结果实的花。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一句,为下文写“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了一夜,见父亲病情平稳,也松了一口气”张本。 B. 昏迷的李正之所以“老眼潮湿”,是他意识到自己马上要离开亲人,很是舍不得;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喜。 C. 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还准备了宝烛、香、鞭炮和烟花等,是要给父亲过个热热闹闹的年。 D. 这篇小说以“打树”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场面等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感人。 11.李正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12.李家的“打树”教育给人以深刻启迪,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0.C 11.①坚强执着:弥留之际还要对儿女进行品德教育。②善于创新:用独创的、特殊的“打树”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收效显著。③淡定乐观:坦然面对自己的病情,重病在身不乏微笑。 12.示例:(1)李正多次对不同年龄、身份的儿女进行了“打树”教育,它昭示我们:对人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常抓不懈;不管他们年龄多大,地位多高,都要坚持,且出成效。(2)李正对儿女的“打树”教育,以开花结果为喻,很有深意,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要华而不实,而是既要开花,更要结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要有一颗红心,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不给国家和人民抹黑;有身份、地位后要做一个廉洁的善人,而不做恶毒之人。(3)李塞红、李赛白分别对侄女、外甥进行“打树”教育,它启迪我们:传统道德教育要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这样,我们的民族才大有希望。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几个选项分别考查了人物性格、小说主旨、写作特点等,考点较全。选项中A概括不够全面,还为下文写“大家把饭桌移到父亲的床前,让李正靠在床上吃饭,一个个向父亲敬酒,祝他长命百岁”等张本。B“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喜”牵强附会。D“以‘打树’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错,小说只是在后半部分才涉及“打树”教育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内容、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解答本题,考生要紧密结合文本,抓住文章中细节,判断选项对错。 11.试题分析:题干问“李正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一般按“XXX是一个XXX的人”的格式写。而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概括人物的性格和社会地位、身份。分析人物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通过侧面烘托分析人物性格。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12.试题分析:题干“李家的‘打树’教育给人以深刻启迪,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答题关键词“‘打树’启迪”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时抓住“打树”相关情节,分别阐释获得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