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
通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法
科学
信息
史社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法
科学
知识点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试卷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其他
知识点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首页
高中
化学
题目
配平NH4NO3——N2+HNO3+H2O 答案:解析:先把NH4NO3分别写为形式 从分析得,的化学计量数为5,的化学计量数为3。因为NH4NO3中和是等物质的量组成的,故与的化学计量数必须相等,也应为5,NH4NO3的化学计量数为5。相差的2是直接生成了HNO3,故HNO3的化学计量数为2,H2O的化学计量数为9。 答案:5NH4NO34N2↑+2HNO3+9H2O
查看本题答案和解析
化学 试题推荐
化学 试卷推荐
郁南县连滩中学高一化学下册期中考试题免费试卷
人教版(高一化学上册单元测试免费试卷完整版
河南省新乡市2020-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专题训练
唐山市高二化学上册月考试卷考题同步训练
高三化学下册专题练习免费试卷完整版
2019-2020年第一学期高二上半期期中测试化学试卷(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顾县中学)
阜阳市高一化学上册期末考试免费试卷完整版
黄冈市2019年高一化学下期期中考试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2019-2020年高二前半期期中考试化学免费试卷完整版(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
辽宁2019年高三化学下期高考模拟网络考试试卷
最近更新
一闭合线圈固定在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中,设向里为磁场的正方向,如图4所示,磁感应强度为B,图中的箭头方向为感应电流的正方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大广场,于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广场边上有著名的“白天鹅之家”餐厅,餐厅门上面有块
在胎儿生长发育过程中,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 A.子宫 B.胎盘 C.输卵管 D.
下列关于二倍体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参与 B.需要解旋酶、DNA聚
(2006年天津)如图6,AB∥CD,AE∥FD,AE、FD分别交BC于点G、H,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 )A.4对
右图为人体局部血液循环示意图,其中①、③是动脉血管,②是毛细血管,①、②、③内流动的均为动脉血。则②的主要功能是A.滤过
如图所示,两个物体A、B放在光滑的小车上,小车右侧倾斜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60o,B的质量为m,两物体的质量比mA:m
完形填空 根据短文内容,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能正确填入相应空格内的最佳答案 Have you ever s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 Na+、NH4+、H+、Cl﹣ B. Al3+、K+、OH﹣、NO3﹣ C
.当你漫步在小河边,看到岸边柳树在水中的倒影和在地上的影子,关于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 )A.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倒影
选出下面各项中字音有误的一项:A罪行累累lěi 肋骨lèi 棱角léng 罹难líB迤逦yǐlǐ 暴戾lì 以蠡测海lí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元1140年,岳飞在颖昌(今河南许昌)再次杀退金兀术的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
下列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SO42- 、 Fe2+、 Na+ B.NH4+、O
圆周上有2n个等分点(n>1),以其中三个点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___.
如图9-1-3所示,当滑动变阻器R4的滑片向b端移动时,则R总如何变化? 图9-1-3A.增大
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1660年迎回查理二世与1688年迎立威廉的相同目的是() A.维护资产阶级利益B.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稀氨水逐滴加入稀硫酸中,当溶液的pH=7时,c(SO42-)>c(NH4+) B
温州银泰某名牌衬衫专卖店在季末打出巨幅促销广告:“高档纯棉衬衫150元一件”。此广告语中的“150元”( ) ①表
We advise parents ________their children at home alone in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