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孙中山在广州,曾系统地演绎了他的理想:中国应有一个民治、民有、民享的国家,而其政府则在三权鼎立的模式外,还有两个独立的权力——继承中国文官传统的监督权(御史纠弹)与人事权(考试与督责)。在那个年代,资本主义的弊病已受到社会主义的挑战,孙中山将自由经济与公民权力节制配套的观念毋宁有其及时的特色。 ——摘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 (2)材料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较之材料一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总结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成因从社会基础、传统观念及对西方民主的了解程度等方面归纳。第(2)问分析不同从对西方民主的看待及孙中山的主张等方面分析;认识可以从民主思想发展、中西文化传统及孙中山个人的品质方面归纳。 【答案】(1)认识: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近代西方民主思想混为一谈。成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尚未成熟;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仍然巨大;对西方民主的认知有限。 (2)不同:对西方民主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来弥补西方民主模式的不足。 说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可以相互借鉴;孙中山政治视野广阔,善于学习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