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
通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法
科学
信息
史社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法
科学
知识点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试卷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其他
知识点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首页
高中
化学
题目
充分燃烧某液态芳香烃X,并收集产生的全部水,恢复到室温时,得到水的质量跟原芳香烃X的质量相等。则X的分子式是( ) A.C10H14 B.C11H16 C.C12H18 D.C13H20 答案:C [根据得到水的质量跟原芳香烃X的质量相等,即芳香烃中碳元素的质量与水中氧元素的质量相等。因此,芳香烃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恰好是水中氧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对照四选项符合题意的是C。]
查看本题答案和解析
化学 试题推荐
化学 试卷推荐
大兴安岭漠河县第一中学2019年高一上期化学月考测验免费试卷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年高二前半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在线练习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0-2021年高一前半期期中联考化学免费试卷完整版
鲁科版高二化学选修五单元测:第3章+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河北高一化学月考测验(2019年前半期)带答案与解析
广西玉林市2020-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化学题带参考答案
福建2019年高二下学期化学月考测验同步练习
陕西2019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网上在线做题
南通市高一化学上册期末考试模拟考试训练
黑龙江高一化学2018年前半期期中考试带答案与解析
最近更新
图1表明 ①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交换 ②可以使用观念货币交换 ③是商品交换 ④是商品流通
如图,已知∠C=∠D=90°,BC与AD交于点E,AC=BD,求证:AE=BE.
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3s内的位移为5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第3s末的速度一定是6m/s B.物体
在如图所示,x轴上方有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大小为B,x轴下方有一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方
小明对地理很感兴。暑假准备从成都出发去哈尔滨、武汉、昆明、广州旅游。他在查阅地图时分别把四个省会城市所在省区轮廓绘在了下
与“国家管理”主体单一不同,“国家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对社会的管理,包括了国家管理者、人民、社会组织在内的民主式、参与式、
I can't eat any more food, I am . A.busy B. hungry C
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aA+bB═cC+dD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
已知对任意x∈R,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 范围.
天津、青岛、大连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劳动力价廉质优 ③接近原料和零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氯气通入溴化亚铁溶液中当n(Cl2):n(FeBr2)为:(1)1:2时:(2)3:2时:(3)
如图所示,一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半圆形轨道ABC,其半径R=0.1m,轨道在C处与水平地面相切。在水平地面的D处放一小
各个自然带都具有的特征是 A.有完全一致的气候类型 B.有完全一致的植被和土
Half of the workers here ________ under 30 ________. A.is;ye
一元二次方程x2+kx-3=0的一个根是x=1,则k的值为 ( ).A.2B.-2C.3D.-
某家长为临近考试的孩子设计了一份晚餐食谱:米饭、炒猪肝、清蒸鲫鱼。为了均衡膳食,请补充一种食物使食谱营养更合理( )
He looked around and caught a man _____ his hand into the po
歌曲《说唱脸谱》中唱到“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你知道歌中所
物体从A点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B点时恰好停止。在先后两个运动过程中()A.物体的位
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