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午五项,太守十项,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垂六项。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给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4)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你认为三次改革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答案: (1)“坏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等。 (2)人口和耕牛、人地比例、官员级别等。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募役法。 (4)发展经济。商鞅变法侧重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分配无主荒地,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负担。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