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长孙俭,本名庆明,方正有操行,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日俨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太昌中,边方骚动,俭初假东夏州防城大都督。周文帝临夏州,以为录事参军事,深敬器之。从平侯莫陈悦,留俭为秦州长史、防城大都督,委以后事。 渭州刺史可硃浑元奔东魏后,河渭间人情离阻。刺史李弼令俭权镇渭州。俭将十余骑冒难赴之。复随机安抚,羌胡悦服。转夏州刺史,甚得人和。时西夏州仍未内属,而东魏遣许和为刺史。俭以信义招之,和乃归附。 荆襄初附,周文表授俭都督三荆等十二州诸军事。所部郑县令泉璨为百姓所讼,推按获实。俭即大集僚属,遂于听事前引己过,肉袒自罚,舍璨不问。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周文与俭书曰:“近闻公部内县令有罪,遂自杖三十,以肃群下,闻之嘉叹良久不可言。” 俭清正率下,兼怀仁恕。有窃盗者,原情得实,诲而放之。荆蛮旧俗,少不敬长。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边境无虞,人安其业。吏人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之。常与群公侍坐,及退,周文谓左右曰此人闲雅孤每与语常肃然畏敬恐有所失他日周文谓俭曰名实须相称志安贫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迁尚书左仆射,加侍中。 俭尝诣阙奏事,时大雪,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其谨悫若此。后薨于夏州总管。临终遗令:敛以时服,素车载柩,不设仪仗,亲友赠襚,一无所受。诸子并奉行之。又遗启请葬周文帝陵侧,并以所赐宅还官,诏皆从之,追封鄫国公,谥曰文。《北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俭初假东夏州防城大都督。 假:借助 B.河渭间人情离阻。 离阻:离散,涣散。 C.俭尝诣阙奏事。 诣:到 D.亲友赠襚,一无所受。 赠襚:赠给死者衣物。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文谓左右曰/此人闲雅孤/每与语常肃然/畏敬恐有所失/他日/周文谓俭曰/名实须相称/志安贫 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 B.周文谓左右曰/此人闲雅/孤每与语/常肃然畏敬/恐有所失/他日/周文谓俭曰/名实须相称/志安贫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 C.周文谓左右曰/此人闲雅/孤每与语常肃然/畏敬恐有所失/他日周文谓俭曰/名实须相称/志安贫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 D.周文谓左右曰/此人闲雅孤/每与语/常肃然畏敬/恐有所失/他日周文谓俭曰/名实须相称/志安贫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孙俭为人谨慎,深受信任。上朝奏事时,在雪地里等待一上午也没有懈怠,周文帝更是对他敬重和信任有加,常委以他重要的事。 B. 长孙俭为政有方,深得民心。镇守渭州时,由于之前的刺史叛国逃离,导致民心不稳,他能因地制宜地安抚百姓,使百姓心悦诚服。 C. 长孙俭清廉正直,吏治有方。不仅告诫子孙,自己的丧事从简,而且他的下属被百姓控告时,反认为自己有过失,自我惩罚,使下属们不敢违犯法纪。 D. 长孙俭胸怀仁慈,深受爱戴。他不仅勤政为民,而且对偷盗之人教诲有加,正因为如此,官吏百姓请求为他建造清德楼,树碑写颂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在私室,终日俨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5分) (2)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边境无虞,人安其业。(5分)
答案:4.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等级:B。假:代理。 5.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等级:B。首先要注意“孤”是皇帝自称,“此人闲雅孤”不合常情,排除A与D项;其次,“俭以彰雅操”不合基本语法结构,排除C项。 6.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等级:C和D。“等待一上午”有误,原文是“自旦达暮”,应是“一天”。 7.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等级:B。 (1)即使在家里,整日庄重。性格不随意交往,不是志向相同的人,即使王公贵族到家里,也不和他们相见。(“虽”“私室”“妄交”“造”,大意1分) (2)长孙俭勤恳引导,风俗大为改变。一心推广耕田种桑,加上重视军队,所以边境没有意料外的事,人们安居乐业。(“革”“务”“习”“虞”,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县人。年轻时是一个读书人,到荆州去躲避战乱,在鲁阳山里遇到强盗,同行的人们都丢下年老体弱的人逃走了,只有司马芝一个人坐在那里守护老母亲。强盗来到后,用刀逼着司马芝,司马芝叩头说道:“我的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就拜托诸位了。”强盗们说:“这是个孝子啊!杀他是不义的。”司马芝于是能免于被杀,用小车把母亲推走了。司马芝在南方住了十几年,亲自耕种,恪守礼义节操。 魏武帝曹操平定了荆州,任命司马芝主管菅县。当时天下政权刚刚建立,各地大多不遵守法律。郡主簿刘节是旧日的大家族子弟,为人豪爽侠义,拥有一千多位宾客,外出就做盗贼,回到官署里则扰乱吏治。不久,司马芝派遣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掾史据实禀告说:“刘节家里从来就没有派人服过徭役,如果他们到时把人藏起来,您一定要为滞留误期而负责的。”司马芝不听,给刘节写了封信说:“您是这里的大家族,又是郡里的左右手,而您的宾客经常不参与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或许关于你的不好的流言会使上面听到。现在征发王同等人去当兵,希望您能按时派遣他们出发。”士兵们已经在郡里集结了,但刘节把王同等人藏了起来,还乘机让郡督邮以征兵为借口去讹诈责问县里。县里的掾吏没有办法,请求让自己代替王同去当兵。司马芝就派人骑快马把一封信送到郡城济南,信上详细列举了刘节的罪状。太守郝光历来敬重信任司马芝,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青州人称司马芝“能让郡主簿去当兵”。 后来司马芝升作广平县令。征虏将军刘勋,地位尊贵,受宠骄横。他又是司马芝原来所在郡里的将军。刘勋宾客和弟子们在司马芝的管界内多次犯法。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却在信中多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以后刘勋由于行为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情而被人们称道。 黄初年间,司马芝被调入京城任河南尹。他抑制豪强,扶持贫弱,私下请托也行不通。正遇宫中太监想托司马芝办事,又不敢开口讲,就通过司马芝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董昭也害怕司马芝,没有替他传话。司马芝对众位属下教导说:“君王能设定法令,不能使官吏一定不违犯。官吏能违犯法令,而不能使君王一定听不到。设定法令却有人违犯,这是君王的无能;违犯法令却让君王听到了,这就是官吏的灾祸。君王在上无能,官吏在下遭受灾祸,这就是政事不能治理的原因呀。各位难道能不严格要求自己吗?”于是下属都自我勉励。后来担任大司农。司马芝上奏说:“君王治理国家,以农业为本抑制工商业的发展,致力于农业发展。如今两方敌虏没有消灭,战争没有停止,国家的机要,在于谷帛。专门把农桑作为重要的事务,在国家的策略方面是很有利的。”明帝听从他。 司马芝性情公平正直,不以廉洁方正自矜。他和宾客们谈话时,有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便当面驳斥对方的不足,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司马芝在任职期间死去,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自从魏国建立以来到现在,历任河南尹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