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对民生的重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材料二  (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        材料三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口,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2,4,6          材料四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提出的为政思想和相应的施政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末年的民生现状及其反映的本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前期有助于改善民生的经济政策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太平天国政权的土地政策并说明其在当时无法实施的原因。    (4)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材料四分析其原因。其主张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何在? 答案: (1)仁政。省刑罚(减轻对农民的压迫)、薄税敛(减轻农民的负担)、制民以产(保证农民有一定的田产)、勿夺农时(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 (2)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残酷的阶级压迫。推行“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税”;取消人头税。 (3)按人口和土地的质量平均分配土地,建立平均平等的理想社会。缺乏安定的环境;方案的空想性(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规定具有空色彩)。 (4)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同情农民。在革命中认识到农民的重要力量。        吸取欧美资产阶级阶级革命后贫富悬殊过大的教训。        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