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时间 西方社会有关“中国元素”的记载 公元前1世纪 凯撒曾穿戴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结果在罗马引起了巨大轰动。 4世纪 ”赛里斯国疆城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品繁而量众。““那里的城市较为稀疏,但规模较大,物产丰富,人烟稠密。” (13~14世纪) 大汗统治下的繁荣富有的大帝国,不仅是财富与王权的象征,也是西方资本主义早期世俗精神和政治欲望的一种隐喻性投射。 (15~17世纪) 传教士们为欧洲人建构了一个文明智慧与道德秩序的真实清晰的中国形象,使之成为了西方中国形象演变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新的起点,为其后在欧洲持绘了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提供了全面的、权威的认知参照体系。 (18世纪初~18世纪中叶) 1687年,柏应理、殷怿泽等四位神父编译的《孔夫子:中国哲学家》一书在巴黎出版。此书一出版便风靡一时,因为它第一次使西方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向西方展现了一个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 18世纪中后期 中国在精神上是愚昧的、道德上是堕落的、政治上是专制的、历史是停滞的,此时的中国形象,完全演变成了为了映村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和自由主义思想的需要而生的对照物。 ——摘编自《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变历程与规律分析》《误读中国1000年》等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从物质层面深入精神层面。 阐述:中西由于距离比较遥远,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主要通过中间人倒卖的中国物品以及对中国的描述来感知中国。如中国的瓷器、丝绸以及繁荣的情况。随着中西交往的加深,大量西方人纷纷来到中国,对中国的了解更加深刻,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带入到西方,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理论等。 示例二:论题: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从赞美转向批判。 阐述:在古代由于中国文明领先于世界,更多的是中国先进的物质文明传人到西方,因此西方对中国的认识更多的是敬仰和赞美。到了17世纪左右,启蒙思想家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找到了理性工具,被积极吸收了。但随着西方文明的进步,而中国仍然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从而西方更多的是对中国的批判。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在不同时期,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依据材料信息可从不同方面来归纳,认识中国的过程,认识中国的方式等多角度来分析,也可从中国角度来分析,在提炼出观点后在结合相关史实来论述说明。如前1世纪“恺撒曾穿戴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结果在罗马引起了巨大轰动。”到13-14世纪“大汗统治下的繁荣富有的大帝国,不仅是财富与王权的象征,也是西方资本主义早期世俗精神和政治欲望的一种隐喻性投射。”到18世纪“1687年,柏应理、殷铎泽等四位神父编译的《孔夫子:中国哲学家》—书在巴黎出版。此书一出便风靡一时,因为它第一次使西方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总结出一个论题: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从物质层面深入精神层面。在论述此论题时可以从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