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如下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的曲线图,小麦出现 “ 午休 ” 现象。 1 . 上午 10 时小麦叶片产生 ATP 的场所有 _____ 。(多选) A .叶绿体基质 B .叶绿体内膜 C .类囊体 D .线粒体基质 E. 线粒体内膜 F. 细胞质基质 一般认为,午后温度较高,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使叶片降温,同时,植物也会关闭叶片气孔开放程度来避免过度失水对细胞造成的损伤。科研人员测定了同一株小麦不同部位的叶片(植物的顶层和底层)午后部分指标,结果如下表: 净光合速率( Pn ) 叶片温度( T ) 胞间 CO 2 浓度( Ci ) 底层叶片 12.9 37.5 250 顶层叶片 8.8 37.7 264 * 叶片温度与气孔开放程度有关。 2 . 依据表格,小明同学提出 “ 气孔关闭引起的胞间 CO 2 浓度不足是小麦午休现象的唯一原因 ” ,请你评价这一说法,并说明理由。 _____ 。 研究发现, D1 蛋白是光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蛋白质,午间强光照可能导致光系统损伤,进而抑制叶片的光合作用。水杨酸( SA )是一种与植物抗热性有关的植物激素。 3 . 科研人员使用蛋白质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光照条件下的 D1 蛋白含量,结果如图 1 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_____ 。 A .在适宜光照和较强光照条件下,微管蛋白的表达不受影响 B .较强光照 2 小时一定会降低 D1 蛋白的数量 C .较强光照 2 小时一定会改变 D1 蛋白的空间结构 D .午间强光照使光系统 II 发生损伤导致光反应速率下降 4 . 为研究水杨酸对植物 “ 午休 ” 的影响及机制,进行如下实验: 第一步:选取长势相似的小麦,分为 4 组。 第二步: 1 、 3 组采用适宜光照强度照射 2 小时, 2 、 4 组采用较强光照强度照射 2 小时;对 1 、 2 两组喷施 _____ , 3 、 4 两组喷施等量水杨酸。 第三步:测定两种光照田间下的 D1 蛋白含量。 实验结果如图 2 所示。据此推测, SA 对小麦午间光合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是: _____ 。 5 . 综合上述研究,请提出两种农业生产中减少 “ 午休 ” 现象提高小麦产量的合理措施: _____ 。(多选) A .中午光照达到最大强度之前向小麦喷洒适宜浓度的水杨酸 B .培育高光强度下 D1 基因表达最高的小麦品种 C .培育高光强度下水杨酸合成量增加的小麦品种 D .对小麦进行诱变育种,使小麦品种的光系统抗强光能力增强 答案: 1 . CDEF 2 .这个说法不合理 / 不完全合理。顶层叶片和底层叶片温度无明显差异,说明二者的气孔开放程度无差异,但顶层净光合速率却较低,此时胞间 CO 2 浓度较高,说明气孔开闭引起的胞间 CO 2 浓度不足不是造成 “ 午休 ” 现象的唯一因素 3 . C 4 . 蒸馏水 水杨酸( SA )能减弱较强光照造成的 D1 蛋白含量及光系统 II 活性降低程度,缓解小麦的 “ 午休 ” 现象 5 . ABCD 【分析】 植物蒸腾作用旺盛会导致叶片气孔开度下降,气孔开度下降又引起细胞吸收的 CO 2 减少,导致叶肉细胞间的 CO 2 不足,使午后植物光合速率降低。 根据表格中数据显示,顶层叶和底层叶叶片温度无明显差异,底层叶净光合速率大于顶层叶的净光合速率,但底层叶胞间 CO2 浓度小于顶层叶的胞间 CO 2 浓度; 图 1 显示,较强光照会导致 D1 蛋白含量下降; 图 2 说明喷洒适宜浓度的 SA 会减弱较强光照造成的 D1 蛋白含量降低,对小麦的 “ 午休 ” 现象起到缓解作用,据此,若要减少 “ 午休 ” 现象提高小麦产量,从外源因素考虑,可喷洒适宜浓度的水杨酸,从分子水平考虑,可通过提高 D1 蛋白的含量来实现,据此作答。 1 . 上午 10 时小麦叶片即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有氧呼吸,故产生 ATP 的地方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类囊体,故选 CDEF 。 2 . 小明同学提出 “ 气孔关闭引起的胞间 CO 2 浓度不足是小麦午休现象的唯一原因 ” ,这个说法不完全合理。表格数据显示顶层叶片和底层叶片温度无明显差异,说明二者的气孔开放程度无差异,但顶层净光合速率却较低,此时胞间 CO 2 浓度较高,说明气孔开闭引起的胞间 CO 2 浓度不足不是造成 “ 午休 ” 现象的唯一因素。 3 . A 、通过图 1 可知,在适宜光照和较强光照条件下,微管蛋白的表达不受影响, A 正确; BC 、通过图 1 可知,较强光照 2 小时,电泳 D1 的泳带不明显,说明较强光照 2 小时一定会降低 D1 蛋白的数量,不是改变 D1 蛋白的空间结构, B 正确; C 错误; D 、光系统 Ⅱ 由色素和蛋白质组成,应该位于类囊体膜上,强光照引起光系统 Ⅱ 发生损伤,会导致光反应的速率下降, D 正确。 故选 C 。 4 . 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因素变量原则, 3 、 4 组是实验组,则 1 、 2 组应该是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是喷施等量的蒸馏水。 根据图 2 中 D1 蛋白含量所示,可推测经 SA 处理后,能减弱较强光照造成的 D1 蛋白含量及光系统 II 活性降低程度,缓解小麦的 “ 午休 ” 现象。 5 . 根据以上所述,减少 “ 午休 ” 现象提高小麦产量的措施有:在中午光照达到最大强度之前向小麦啧洒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培育高光强下 D1 基因表达量高的小麦品种;培育高光强下水杨酸合成量增加的小麦品种;对小麦进行诱变育种,使小麦品种的光系统抗强光能力增强等等。 故选 ABCD 。 【点睛】 本题以 “ 环境条件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为背景,结合反映实验处理和结果信息的表格,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阅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和判断,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生物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