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014年,一个新的名词正为越来越多人所熟悉——“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这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将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可以说,“新常态”一半是描述现实,一半又勾画了理想。 科学认识“新常态”,更要积极适应“新常态”。 2014年,即便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央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却不减反增。可是,我们每月的工资似乎还不太够用,开销总在增加。从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转向扩大消费的发展战略,鼓励消费,促进民生,但当消费支出更多了的时候,这样一个新常态,你我适应了吗? 李克强总理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政府要给企业松绑,把该做的做起来,把该放的放掉。从给钱、给项目、给政策不好使了到市场主体呼吁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应各归其位,这样一个新常态,你我适应了吗?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相关知识,阐释新常态“一半是描述现实,一半又勾画了理想”。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央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却不减反增的原因。 (3)综合经济、政治的相关知识,以“如何适应新常态 ”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 要求: 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 300 字以内。 答案:(1)①新常态告别粗放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这是对过往的克服和保留、继承与发展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 ②新常态下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了,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这是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的具体表现。 ③新常态下科学发展的新动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表明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中央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却不减反增是国家进行科学宏观调控的体现。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①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又离不开国家科学的宏观调控。适应新常态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各归其位。 ②消费观念对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适应新常态消费者要转变消费观念,改变消费方式。 ③政府担负着管理和服务的职能,适应新常态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切实转变职能,把“该做的做起来,把该放的放掉”。(2分) ④适应新常态还需要公民自觉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谋求自身合法的利益。(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1)本题考查的知识限定为“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设问指向新常态。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辩证的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的作用和意义等,然后运用上述知识具体分析新常态告别粗放增长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回答时实现原理与材料的一一对应。 (2)本题是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两个角度展开分析,设问指向中央财政用于民生领域。通过中央财政用于民生增加可以看出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表现。这样做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3)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适应新常态,侧重于强调措施和做法。围绕“适应新常态”这一主题,经济生活角度主要从市场的决定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角度分析;政治生活主要是从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府职能的履行、人大的职权、中国的领导核心作用等角度分析和阐述。
政治 试题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