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某校高三(1)班学生围绕“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这一问题,上网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明·王守仁) 材料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宋·朱熹) 材料三: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观点?与材料一、二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答案: (1)材料一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二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主宰和本原,认为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源,意识决定物质。 (2)材料三中伽森狄的观点属于机械唯物主义,材料一、二中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对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回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