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贤臣、清官、天使都是人们对于理想执政者的称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 一一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 (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 (2分) 材料二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一一《清官考辩》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4分) 材料三 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 一一摘自《<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9日) (3)材料三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清官”现象的?(2分)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 (2分) 材料四 美国1 787年宪法的奠基人麦迪逊曾说: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刺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对政府进行“控制”,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什么构想?(2分) 这些构想对近代中国政治变革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答案: (1)共同点;任用贤臣是治国安邦的关键。(2分)历史条件:传统主流思想倡导“仁 政”、道德、气节;科举制度的实行(或监察制度、谏官制度的制约等)。(2分,言之成理,一条即可) (2)现象:皇帝是否支持成为清官政治上沉浮的关键。(2分)根源:君主专制制度。(2分) (3)方法:阶级分析法。(或阶级斗争思想、“左”的思想等)(2分) 缺陷: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历史问题(不实事求是)。(2分) (4)构想: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社会契约;实行法治等。(2分,任2点)影响:为近代 中国先进分子的政治变革和救国道路探索提供了思想武器,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