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个伟大的年份是 1984年。1984年的特殊气质,在元旦刚过不久就散发了出来。1月邓小平突然决定到此刻正饱受争议之苦的深圳、珠海两个特区看看,并先后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的论断。也正是这一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我们惊奇地发现,日后很多我们现在还耳熟能详的公司(张瑞敏创办的海尔、柳传志的联想、李东生的TCL、赵新先的三九制药、王石的万科、李经纬的健力宝、潘宁的科龙)均诞生在这一年,后来,人们就把1984年叫做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材料二 “改革”主要是相对政府资源垄断,政府管制而言,指的是恢复个人的自由选择权,让老百姓有权利决定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如何做,做成的东西卖多少,到哪里卖,以什么价格卖,得到的收入怎么分配,剩下的钱如何再投资等,一句话,就是给个人以自由。“开放”实质上也是扩大自由,是让中国人和外国人能更加自由地进出国界,做投资,做贸易。让个人经济自由权跨越国界延伸,拓宽自由的地理边界。 ——陈志武《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4年”称为“伟大年份”的理由,并分析改革和开放的关系。 (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 ( 1)理由:经济特区取得重大成功;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开放沿海14个城市;一些大企业和著名企业家登上历史舞台。 关系:开放深圳等经济特区证明,开放能够催化原有体制或推动改革,改革为开放创造更有效的氛围和条件。 ( 2)观点:无论改革还是开放,实质都是给生产经营者以自由选择的权利。 说明:计划经济和人民公社体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及主体性作用发挥,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由,通过政企分开等措施来扩大企业自主权,对外开放政策则让中外都获得投资、贸易、技术等自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又发挥了政府的指导作用。 【详解】 ( 1)理由:根据材料“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个伟大的年份是1984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决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结合改革开放可知其理由。关系:考生可结合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开放,来分析它对生产关系、经济建设的作用,从而得到二者之间的关系。 ( 2)观点:根据材料“改革主要是相对政府资源垄断,政府管制而言,指的是恢复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开放实质上也是扩大自由,是让中国人和外国人能更加自由地进出国界,做投资,做贸易。让个人经济自由权跨越国界延伸,拓宽自由的地理边界”概括观点。说明:在说明时可结合我国在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史实。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