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 年 3 月 18 日,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1988 年 9 月 5 日,他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讲道: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1988 年 10 月 24 日,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据《邓小平文选》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8年相比,他在1988年对科学技术的论述有何新内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答案:( 1)新内容: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高科技。 背景:已实行改革开放;科技水平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巨大。 ( 2)科技领域中的拨乱反正,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振兴和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强调科技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详解】 ( 1)新内容:由材料“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知,1988年的他更加突出了科学技术的作用,他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材料“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可知,1988年的他特别重视高科技的发展。 背景:由材料 “1988年”并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发表这一谈话时,中国已实行改革开放;由材料“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并结合所学可知,其谈话的背景为科技水平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由材料“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可知,其谈话的背景是因为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巨大。 ( 2)结合所学可从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角度进行说明。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