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1-1919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1919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历,行之愈远,则商品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另一资本家又写道“我之廉价工人,(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的制造,运费即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况彼来者皆是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1952年产量) 美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2年产量) 钢产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材料四 产品 单位 1957年产量 1992年产量 钢 万吨 535 8000 煤 万吨/亿吨 1.3万吨 11.0万吨 粮食 亿吨 1.95 4.4 棉花 万吨 1.64 45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1-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出该时期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何意义?     (4)材料四中反映出我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5)从材料一和材料四反映的我国不同时期工业的不同发展状况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特点:发展迅速而短暂。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侵略;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辛亥革命的推动等。 (2)军阀割据,关卡林立,税收沉重。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资金、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竞争优势。 (3)原因:建国之初,党和国家的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意义: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变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5)认识:国家的独立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