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五年级语文试题

阅读天地。

________________

    一天,弟弟在郊游时脚尖被尖利的石头割破了,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    )翘着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    )哭丧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和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便自己走了。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老爸一点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道:“别生气,大部分爸爸都是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你爸爸走到前面的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的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的背影。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象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他侧身左拐的刹那,好象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这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    )那动作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的人,弟弟的眼睛里闪着泪光。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时,我也有一种想要流泪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1. (1) 给短文加上标题。
  2. (2) 在原文中找出下面的近义词。

    锋利    痛苦    不谋而合    坚定

  3. (3)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   )里。

    因为……所以……     一边……一边……    如果……就……    虽然……但是……

  4. (4) 这篇短文主要写了
  5. (5) 找出弟弟情绪变化的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当弟弟碰见爸爸时,弟弟

    当爸爸走了后,弟弟

    当爸爸在拐弯处回头时,弟弟

  6. (6) 本文写父爱,抓住了爸爸回头的动作和神态来写,真切感人,请写出这句话。
下面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平衡        唯独        理直气状        无价之宝 B . 讯期        赤道        完壁归赵        太平盛世 C . 暴发        销毁        民不聊生        得意望形 D . 俯冲        妨碍        国泰民安        路不拾遗
我是拼写小能手。

xuàn  yào

yòu  huò

jiā  jiǎng

jià  gé

bù  fěi

chāo  piào

给划横线的字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 (1) 笛晚风三四声。(    )
    A . 笛声逗弄晚风。 B . 牧童的笛声在晚风中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2. (2) 最喜小儿亡赖。(    )
    A . 放刁撒泼,蛮不讲理。 B . 游手好闲。 C . 顽皮、淘气。
  3. (3) 怪生无雨都张伞。(    )
    A . 怪不得。 B .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C . 责怪、怪罪两小孩。
下列顿号的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B . 我在朦胧的月色中、在大青树下、在纺车边,默默地倾吐着心声。 C . 他退休后的生活很丰富,遛遛鸟呀、听听戏呀、搓搓麻将呀。 D . 他看上去大概十六、七岁的样子。
读课文《梅兰芳》,对于剧中的梅兰芳你有何看法?
按要求写句子。

①她的笑容很纯洁。(改成比喻句)。

②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改成陈述句)

③她的眼睛显得可爱。(扩句)

查字典

“轿”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组词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①公园里弥漫着桂花的香味。②循着香味来到了桂树下。③一朵朵黄色的小花藏在绿叶底下,毫不起眼。④一朵朵小花散发出的香味沁人心脾。⑤我望着眼前的桂花树,用手轻轻一摇,果然,那一朵朵玲珑的小花就随着小雨一起飘落,飘落在秋风里。

  1. (1) 第②句是病句,请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2. (2) 用恰当的关联词将第③④句合并成一个句子。
  3. (3) 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改写第③句话。
写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
  1. (1)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
  2. (2) 晴天的清晨,每当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
  3. (3) 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4. (4)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根据意思写词语。
  1. (1) 出乎意料,让人很难相信。
  2. (2) 本意为水盛大貌,引申为广大、繁多之意。
  3. (3) 飞鸟或飞机从空中迅速下降。
  4. (4) 乔木树干的上部及其枝叶。
习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你为什么喜欢它?里面有什么故事呢?那就请你写一写自己的心爱之物吧!注意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在文字里。请你拿起笔,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写作方法,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

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你最想要的东西。

②所有的苦难都可以解决了。

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1) 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2. (2)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阅读理解

    现今,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的海平面,每年都在缓慢地上升。海水侵犯陆地,罪魁祸首是“温室效应”。由于全球气温升高,两极的冰川与冰雪融化,加之海水的热膨胀,使海水增多,终于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

    日本一些科学家认为,环境破坏造成的地球暖化,将会使日本列岛沉没,而大洋中的一些岛国土地将会被淹没甚至岛国不存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也表明,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将淹没中国、印度尼西亚、缅甸、尼日利亚和南美的一些肥沃的三角洲,从而大大削减农业产量,可能导致大规模饥荒。

    海平面上升的危害除了陆地被侵占外,还表现在风暴的次数增加和灾害的加剧扩大;洪涝时间加长和损失加重;排污困难加大及河口海水入侵上溯范围扩大和使现有江海堤防工程的减灾防御能力不断降低等。

  1. (1) 写出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2. (2) 海平面上升的危害有哪些?在短文中找出来。

课内阅读课《窃读记》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   )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  )很多,(   )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 (1) 这段文字选自课文第一组第1课《窃读记》作者是

  2. (2) 从这段句子中找出两对近义词写下来。

    ————

  3. (3) 不改变意思,将句中划线的字换成另外一个。

    ①有时我会在一个大人的身边。

    ②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下去。

  4. (4) 在文段中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 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 很多, 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竹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 (1) 作者从的用途出发,表现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 (2) 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你用波浪线画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用“”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 (3) 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的文章。
  4. (4) “息”字的解释有:A.呼吸时进出的气。B.停止。C.消息。D.利钱;利息。短文中的“息息相关”的“息”应选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选解释。
  5. (5)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6. (6) 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

    ①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

    ③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

在呼兰河的土语(     )叫做“毛子人”。
A . 老人 B . 小孩儿 C . 外国人
词语搭配。

精神      A.招展

彩旗       B.顽强

身材       C.宏大

规模       D.魁梧

下面每组中诗的题目、诗人、朝代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秋思》— 张籍 — 清 B . 《泊船瓜洲》—王之涣—唐 C . 《题西林壁》—陆游—宋 D . 《长相思》—纳兰性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