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读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中心点为北极点.回答下题.
结合“广东省产业转移图”,完成问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①加速流动
②形成上升流
③形成绕山环流
④被阻断并逆向流动
红水河的梯级开发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项目,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红水河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据此回答5~6题。
5.红水河水电梯级开发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影响有( )
A.满足用电需求的增长
B.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C.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D.不易出现淤积减慢或侵蚀后退
6.下列符合红水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是( )
A.微电子工业
B.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C.发展木材加工和制药工业
D.发展甜菜、花卉等城郊农业
图15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54-55题。
54.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砍伐 D.过度养殖
55.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开垦陡坡,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填水域造耕地,扩大种植规模 D.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某学校的同学在地理教师的带领下,对下图所示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在三大类岩石中,________________在该地区分布最广。
(2)从河谷向东翻过山岭②和谷地①,在地质构造上依次是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3)①处顶部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成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河谷是否适合修建水库?为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据国家气候中心2011年1月12日监测,目前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其中,山东、河南等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中到重旱,河南中部部分地区和山东局部地区达特旱等级。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年等降水量(mm)线分布图。
(1)从山东省到河南省,年降水量逐渐地 (增加或减小)。导致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2分)
(2)描述A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4分)
(3)据图比较甲、乙两地干旱灾害不同的特点与原因。(4分)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共12分)
(1)图中序号所表示的地质作用过程分别是:① 、② 、
③ 、④ 、⑤ 、
⑥ 、⑦ 、⑧ 、
⑨ 、⑩ 。(10分)
座号 |
(2)以上地质作用过程中,属于外力作用过程的有 ,
地理试题 第7页 (共10页)
属于内力作用过程的有 。(只填序号)(2分)
我国人均资源量少,因此科技兴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是我国的主要战略之一。据此回答以下2题。
13.下列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合理的是( )
A.开发黑龙江、新疆边远地区的荒地,种植水稻
B.在长江中上游山区、沿海滨海地区营造防护林
C.开发东南沿海滩涂,种植棉花
D.在黄土高原栽种茶树
14.在西部大开发中,下列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在沙漠边缘的荒漠草原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
B.西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大量种植亚热带经济作物
C.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D.利用新疆光照资源,种植水稻等作物
读我国某种自然灾害分布图,回答
为了减轻上述灾害的损失,以下措施中收效较快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建设水利工程
C.营造海防林 D.建设污水处理工程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长江以西的叫西梁山,在长江以东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陈桥洲是此处的江心洲。读图,完成下题。
下列四地与图中陈桥洲成因相类似的地区是( )
A.火地岛 B.崇明岛 C.新西兰南岛 D.爱尔兰岛
美国洛杉矶曾出现过“光化学烟雾”。造成这种污染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A.城市人口太稠密 B.大量汽车排放的尾气
C.工厂烟囱排放出大量浓烟 D.城市绿色面积不够
有关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B.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人海口地区
C.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人海的口外海滨地区 D.各部分均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地区
2013年3月22~30日,我国出访了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四国,图1是出访路线示意图。据图文回答第1~3题。
图1
1. 出访地中
A.①所在国家属于亚洲 B.②位于板块张裂地带
C.③东岸受寒流影响显著 D.④地盛行东北信风
2. 出访期间
A.①昼渐长,夜渐短 B. ②和③的日出时刻相同
C.③正午太阳高度角渐大 D. ④自转角速度变小
3.出访路线中
A.北京和①地年均温差异最大 B. ②和③之间干湿差异最大
C.①至②自然带景观变化最多 D. ③至④沿线均为高原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