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政治

2020年初,天津市发布2020年精品国企混改项目集中公开推介公告。公告称,为深入推动国企混改提速加力,天津市国资委推出60户精品国企混改项目。涉及金融服务、医药、装备制造、建筑等行业领域。推动国企混改(    )

①是“国进民退”的内在要求②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

③从根本上改变了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④可实现各种资本取长补短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我国“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人口将要达到3亿规模。老年人口在增多,银发经济应运而生。但总体来看,国内老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印发,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并且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选项正确反映银发经济变化趋势的图示是(    )
A . B . C . D .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这种观点(    )

①认为事物的存在取决于我们的感觉

②没有正确看待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③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④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当前,扩大农村消费,主要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    )

①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④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创作于11—14世纪的西藏夏鲁寺佛教壁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对壁画进行数字化摄影、后期拼接、制作虚拟漫游等处理,这将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壁画的“永续”留传。这表明科学技术(  )

①改变了文化交流的途径与手段

②改变了文化资源传递、储存的手段与方式

③延续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④是促进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A . ②④ B . ①② C . ①③ D . ③④
人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文化这一精神食粮,时下中国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文化味儿成为时下国人日常生活中散发出的新气息、下列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
A . “双十一”到淘宝网购物 B . 参加人民代表大会 C . 参加校园艺术节 D . 协助交警维护秩序
某农村电商平台致力于县域农产品的品牌打造、购销对接、数字农业等建设。疫情期间该企业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通过品牌包装、营销宣传、渠道建设等系统性工程,短时间内将该地区木耳迅速打入全国21个省的100个地市农贸市场、1000个大型社区及十万多个乡村网点,帮助销售木耳115万斤,每斤采购价较往期高出4元。这说明发展农村电商平台可以(    )

①规范市场秩序,激发乡村振兴潜能    

②打通供销渠道,拓宽农民增收路径

③淘汰传统模式,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④助力品牌培育,降低产品滞销风险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某在农村长大,乡亲们养鸡是他从小就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6年前他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一起养鸡创业。他在走访中发现,散养土鸡虽然很受消费者欢迎,但绝大多数消费者无法辨认,而一般养殖户也无法向消费者证实。如何破解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受到运动步数小程序的启发,琢磨着把这项技术运用到养殖中。他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了智能溯源脚环,实现对养殖全过程的严格把控,解决了供需之间关于农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数据实时同步、不可篡改,所以这种鸡也被叫作“跑步鸡”。借助新技术,养鸡这样的传统产业也变得高大上起来,“跑步鸡”成了“放心鸡”,“跑进”了全国大市场,“跑出”了好收益。6年来,“跑步鸡"项目累计带动1800多户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唐某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带领村民养鸡致富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促进事物的质变      D.一种事物取代另一种事物

201911日起,个税起征点提高至5000/月,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等支出可纳入抵扣。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对个税起征点调整后的传导反应分析正确的是

A个税起征点提高财政收入减少影响财政作用发挥不利于促进公平改善民生

B个税起征点提高收入预期增加消费心理趋于理智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C个税起征点提高中低收入者税负减轻再分配更加公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D个税起征点提高高收入者税负增加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 9 年位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知识产权大国。

2020 10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完成了对专利法的修改。这是我国对专利法的第四次修改,在加强对专利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促进专利实施和运用、完善专利授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修改完善。本次专利法修改新增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即对故意侵犯专利权。情节严重的。人民法院可以在按照权利人受到的损失。债权人获得的利益或者专利许可使用费倍数计算的数额 1 5 倍内确定赔偿数较。与此同时,本次专利法修改提高了法定赔偿额,将法定赔偿额上限提高至 500 万元、下限提高至 3 万元。

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对发明专利给予 20 年保护期限。在保护期内,使用某项专利须得到专利所有者的授权。专利超过保护期限,其他人可以无偿使用专利。

对于各行业的技术领跑企业来说,专利控权收入是重要的盈利来源。以 H 企业为例, 2018 年专利授权收入占该企业总收入时 20% 以上,其他企业如使用其专利,所生产的每件产品需按照售价的 3% -5% 支付专利费用。

下图反映了专利数量与行业竞争程度的关系。


为什么要对专利进行保护?既然保护,为什么不是永久保护而要设置保护期限?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提及,“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材料表明钱钟书先生主张

①世界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②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创造了人类优秀文化

③文化是民族的,要守住民族文化鲜明特色

④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H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企业重视自身文化建设的意义。 (12分)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14年3月5日,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特别行政区、归国华侨、农民工等各方面的人大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是。这充分体现了在我国   

①人民民主具有制度保障     ②公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③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④人民民主具有物质保障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 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980年至1990年,我国GDP保持每年9.5%的增长,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4.3%,就业弹性(就业人口年增长率/GDP年增长率)为0.543。1991年至2000年,就业弹性下降至0.11。2001年至2008年,就业弹性下降到不足0.1。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我国就业弹性的有(    )

①大力发展服务业           ②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④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李小姐领取了5000元工资后,在商店里买了一件打折商品,原标价为200元,实际支付100元。在这里,5000元、200元、100元分别执行的职能是(   )

A.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C.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    D.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

李克强总理上任以来,面对地方债隐现危机、贸易壁垒增加、热钱出逃、银行钱荒等严峻考验,新政中调结构、简政放权、布局城镇化,力促发展模式转型,有媒体和学者把其称为“李克强经济学”。下列措施中符合“李克强经济学”的是(   )

①政府与市场“换手”,政府不越位、不缺位,减少对经济微观干预。

②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拉动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③减税促进投资,完善福利制度,调整国内利益分配,依靠利益分配引导资源配置

④调整当前分税制度,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财权,加强监督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发红包,抢红包,逐渐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以前地上掉一毛钱有的人装作没看见,现在抢到几分钱都觉得是一笔巨款。究其因,抢红包不单单看红包金额的大小,抢的是一种手气和福气,也体现了一种对财富的尊重,对未来的祝福。这说明(  

①抢红包引领着社会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②捡钱或“抢钱”源自人们对钱的认识

③抢红包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