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秧马等。“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270余处,清代3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二 在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作物的栽培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十六、七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土豆对英国农业产量的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改良农具方面英国也走在前列,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动。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他们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著作。1793年英国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委员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异同,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从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答案】(1)相同: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农学著作的大量出现;集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不同: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改良;英国,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原因: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农业科技处于总结阶段;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重商主义政策;圈地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思想;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2)作用:中国,未突破旧体制框架而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动力;英国,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启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环境。【解析】(1)第一小问,关于相同之处,根据材料 “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匐蓑、秧马等” “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 “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出现以蓄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等信息可从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农学著作的大量出现、集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等方面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同之处。第二小问,关于不同之处,可从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改良方面回答中国的农业技术;可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方面回答英国的农业技术。关于原因,中国和英国方面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政府政策等方面思考。(2)关于中、英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未突破旧体制框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方面回答中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的作用;可从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方面回答英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的作用。关于启示,本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回答启示即可。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