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禺之前,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们,大都是把话剧当作宣传 _____民主革命的工具,很少顾及话剧的艺术问题。 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中国的话剧艺术得以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雷雨》被看作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雷雨》是一位善感青年的激情之作。《雷雨》中,情绪是很重要的,郁闷的情绪和冲动的情绪在曹禺苦闷压抑的灵魂里奔涌。就像他自己在《雷雨 ·序》里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作家从心底说出来的话,好像有种力量推着他写出了《雷雨》。 《雷雨》是一个深思的青年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之作。曹禺在《雷雨 ·序》中写道:“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_____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我用一种_____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_____着看戏的人们,也以同样的心情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鼓吹 踌躇满志 悲悯 祈望 B .鼓动 踌躇满志 怜悯 祈望 C .鼓吹 错综复杂 怜悯 期望 D .鼓动 错综复杂 悲悯 期望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曹禺则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B .曹禺则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中国的话剧艺术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 .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中国的话剧艺术被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D .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雷雨》中的戏剧冲突之所以如此尖锐复杂,原因在于剧中人物之间有阶级的对立和思想的分歧形成的。 B .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的流行竟缘于电视剧,元好问怕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C .在戏曲艺术不景气的形势下,粤剧要带头出精品,演好戏,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弘扬民族文化。 D .通过老师对《雷雨》剧本中矛盾冲突的分析,使我们认清了具有深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与罪恶。
答案: 1 . A 2 . D 3 . B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 “ 鼓吹 ” ,提倡鼓动,赞扬、宣传。 “ 鼓动 ” ,用语言文字激发人们的情绪,使行动起来。这里强调将话剧当作宣传民主革命的工具,应用 “ 鼓吹 ” 。 第二处, “ 踌躇满志 ” 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或十分得意的样子。 “ 错综复杂 ” 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此处形容心情,应使用 “ 踌躇满志 ” 。 第三处, “ 悲悯 ” ,慈悲怜悯;哀怜。 “ 怜悯 ” ,对遭受打击或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哀怜。前者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后者是身处在外对人施以同情。此处作者是置身其中,应使用 “ 悲悯 ” 。 第四处, “ 祈望 ” ,殷切地希望,盼望。 “ 期望 ” ,对未来的人或事物抱希望。此处是作者曹禺对看戏之人的殷切希望,应使用 “ 祈望 ” 。 故选 A 。 2 .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 “ 近代欧洲戏剧 ” 语序不当, “ 近代 ” 修饰 “ 戏剧 ” ,应放在 “ 戏剧 ” 前面; 第二处,中途易辙,前一句是说曹禺的做法,后一句变成 “ 中国的话剧艺术 ” ,从话题一致的角度,后一句应改为 “ 把 ” 字句,改为 “ 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 。 故选 D 。 3 .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 . “ 原因在于 …… 形成的 ” 句式杂糅, “ 原因在于 ……” 和 “ 是 …… 形成的 ” 两句杂糅,删除 “ 形成的 ” 。 C . “ 演好戏 ” 有歧义, “ 演好戏 ” 有 “ 演 / 好戏 ”“ 演好 / 戏 ” 两种理解,可以改为 “ 演好的戏 ” 。 D . “ 通过 …… 使 ……” 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 “ 通过 ”“ 使 ” 二者留一。 故选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