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铁圈 【俄】索罗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 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儿。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他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C.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6分) (3)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4)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答案:(1)答B ,2分;答C,3分。 (2)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到轻松愉快。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才有的游戏,又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 (3)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 ②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 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4)(观点2分,简要分析6分) 主题思想——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 情节结构——铁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 人物塑造——铁圈是构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手段: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A项“对社会制度的痛恨”不当。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在小说的前五节。D 项依据不足,“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文中没有涉及到。E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当。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本题难度不大,结合画线句的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就可得出答案。第一句出现在小说的第二节,是在老人看到女人和孩子走过去时的神态描写,主要表现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第二句在文章的倒数第三节,是在描写老人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时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主要表现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的轻松愉快的心情。第三句在文章的倒数第二节,主要描写老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的神态描写,表现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要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首先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方法有:1.直接描写。人物描写,根据描写的对象,可以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2.间接描写。写人,可以直接写头发、画眼睛,使其栩栩如生,这叫直接描写;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法写人,如通过第三者的转述介绍某人,通过描写第三者来反衬某人,以写景状物来烘托某人等等。3.根据描写人物的详略,轻重、着墨的浓淡,我们还可以将人物描写归纳为白描、漫画式勾勒、浓墨重彩细描等等。其次,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时,不可脱离文本,孤立地分析,一定要结合整篇文章,结合画线句的上下文来分析,主要才准确,全面。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是针对小说的环境描写设置题目。首先先辨明环境的类型,“工厂里的环境”应该属于老人活动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有: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3.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4.推动情节的发展(铺垫)。5.深化作品主题。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儿。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这段环境描写主要是突出老人生活的单调、麻木,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在结合上下文中相呼应的地方就可得出答案。与上文的关系: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与下文的关系: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题问的非常明确,就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所以考生首先要了解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有: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3.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4.推动情节的发展(铺垫)。5.深化作品主题。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4)【试题分析】:本题虽为探究题,开放性较大,但题干的设置已经为考生明确了答题的方向。题干问“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这是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好处。但规定了答题的范围“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这为考生答题减少了一定的难度。首先先辨明标题的类型,“铁圈”是物象,故可以从物象的作用角度作答。主题思想上:是“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了变化,他才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所以“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情节结构上:“铁圈”在文中多次出现,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老人玩铁圈”展开,故“铁圈”好比是一个纽带,串起全文,起到线索作用;从人物塑造上来看:“铁圈”是构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手段: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性试题往往开放性较大,可以任考生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但是一定要结合文本,不要脱离文本的主题曲答题。对于这个题目,考生应先熟知小说标题的一般好处(用意),然后再结合具体的标题进行分析。小说标题的用意如下: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