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调查,目前,影响我国公众社会心态的因素依次是住房、医疗、下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低等,公众对城乡之间的待遇、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等社会现实最缺乏公平感。 材料二 “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材料三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 步骤 时 间 内 容 一 2008、3—2010、2 发改委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二 2010、2—2010、10 党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通过 三 2010、10—2011、1 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论证 四 2011、1—2011、2 党中央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意见 五 2011、2—2011、3 全国人大审议并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六 2011、3、16 《“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公布 七 2011—2015 规划实施 (1)结合材料一和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优化公众的社会心态。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三所蕴涵的哲理。
答案:(1)①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②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③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通过财政支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⑤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每要点2分) (2)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制定规划表明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反映了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历史地发展着的。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改委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规划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规划的制定过程表明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每点2分,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