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3: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4: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1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2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3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4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宏观把握能力。所考查的主题是儒学的发展演变。紧扣材料总结儒学各阶段的内容及时代背景和影响。 (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4)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