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1)张之洞的言论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材料一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三: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中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中报史料》整理 (2)根据材料二、三《申报》列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申报》把“国”改为“民”的用意是什么?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四:20世纪早期,陈独秀认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3)陈独秀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科学与人权并重”。结合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对此观点加以分析。 材料五: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4)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结合下图及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材料六: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2007年10月5日热播以来,引起观众的反响。《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 开国大典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5)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前期(1949年——1956年)的重大举措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
答案: (1)矛盾之处:一方面肯定西方的议会制度,另一方面又不想使人民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社会背景:西方社会政治理论的传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君主专制制度难以维持(或清朝的统治陷于严重的危机)。(答到两点即可) (2)态度: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 用意: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理由:当时中国深受列强侵略和君主专制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限。因此,民族独立、民主政治等在当时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 (3)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未能使中国富强;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未能使中国富强。所以,陈独秀提出“科学与人权并重”。 (4)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等。(只要史实正确,答到两点即可。) (5)政治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一化三改造;思想上双百方针;外交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