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4分)(文科实验班,普通班必做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 ----朱熹 材料四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8分) (2)     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答案:(文科必做题) (1)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利于国家统一,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因而没有人采纳。(4分)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思想,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4分) (2)不同: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2)      李贽:批判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思想(2分)      说明:儒家思想受到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