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舒化,字汝德,临川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衡州推官。隆庆初,三迁刑科给事中。帝任宦官,旨多从中下。化言:“法者天下之公,大小罪犯宜悉付法司,不当,则臣等论劾。若竟自敕行,则喜怒未必当,而法司与臣等俱虚设。”诏是其言。冬至郊天,闻帝咳声,推论阴阳姤复之渐。有诏言灾眚洊至,由部院政事不修,令厂卫密察。化偕同列言:“厂卫徼巡辇下,惟诘奸宄、禁盗贼耳。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御史刘思贤等亦极陈其害。帝并不从,已而事竟寝。时高拱当国,路楷、杨顺以构杀沈炼论死。拱欲为楷地,谓顺首祸,顺死,楷可勿坐。化取狱牍示拱曰:“狱故无炼名。有之,自楷始。楷诚罪首。”拱又议宥方士王金等罪,化言:“此遗诏意,即欲勿罪,宜何辞?”忤拱,出为陕西参政。万历初,累擢太仆少卿。云南缅贼平,帝御午门楼受俘。化读奏词,音吐洪亮,进止有仪,帝目属之。会刑部缺尚书,手诏用化。化言:“陛下仁心出天性。请饬大小臣僚各遵律例,毋淫刑。今未经详断者或命从重拟议,已经定议者又诏加等处斩,是谓律不足用也。去冬雨雪不时,灾异频见,咎当在此。”帝优诏答之。十四年,应诏陈言。请信诏令,清狱讼,速讯谳,严检验,禁冤滥,而以格天安民归本圣心。帝嘉纳焉。帝虑群下欺罔,间有讦发,辄遣官逮捕,牵引证佐,文案累积。化言:“主术贵执要,不当侵有司;徒使人归过于上,而下得缘以饰非。”三疏乞归,帝不许。寻称病笃,乃听归。卒,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八》)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 B.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 C.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 D.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指先秦时期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秦汉以后则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B.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古代,帝王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 C.辇,秦以前特指帝后所乘的车辆;辇下,常常成为天子所居的宫廷、京师等的代称。 D.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律令、刑法、徒隶、按覆谳禁等事宜。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舒化坚持原则,敢于据理力争。皇帝信任宦官与厂卫,处理罪犯、纠察百官等重要事务要跳过相关部门交付其直接办理,舒化反对,收到了一定效果。 B.舒化刚正不阿,不怕得罪权贵。执掌国权的高拱想为路楷、王金等开脱罪责,舒化都进言反驳并出示相关证据,因而得罪高拱,被外放任陕西参政。 C.舒化崇尚法治,主张以仁治国。他任刑部尚书,向皇帝进言,请求以仁心治国,建议皇帝命令臣下各自遵从法律,不滥用刑罚,得到了皇帝的首肯。 D.舒化正直敢言,深得皇帝信任。他应皇帝的命令陈述多项刑律措施,以感动上天、安定百姓为宗旨,皇帝高兴地采纳,他多次请求退休,皇帝极力挽留。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者天下之公,大小罪犯宜悉付法司,不当,则臣等论劾。 (2)主术贵执要,不当侵有司;徒使人归过于上,而下得缘以饰非。 答案:15.D 16.C 17.B 18. (1)法律是天下的公理,大小罪犯应全交付司法机关处理,如处理不得当,我等大臣就议论判决。(“法者天下之公”—判断句、悉、论劾各1分,大意2分) (2)皇帝的治理方法重要的在于掌握关键,不应当干预有关办事部门;这样只会使人将过失归到上面,而下面反可借以掩饰错误。(执要、侵、饰非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做此题时一是要注意文句的连贯性,不割裂文句,保持句子的整体性。二要注意每句表达时的主语。正确的断句“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 抓住虚词“乃、而、则”和反问句“岂……”即可断句。注意句中“法则”不是一个词,排除B.C;“陛下”不是“干”的宾语,而是后两句的主语,排除A。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虚词“乃、而、则”和反问句“岂……”即可断句。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6.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中“秦以前特指帝后所乘的车辆”解说不准确,应为“秦汉后特指……”。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辇车,1.古代宫中用的一种便车。多用人挽拉。《周礼·春官·巾车》:“辇车组挽,有翣羽盖。”《晋书·舆服志》:“羊车,一名辇车,其上如轺,伏兔箱,漆画轮轭。” 陈白尘 《大风歌》第三幕第八场:“太后是和皇帝同乘一辆辇车?”2.古代用人挽拉的辎重车。 汉 邹阳 《上书吴王》:“鬪城不休,救兵不至,死者相随,辇车相属,转粟流输,千里不绝。”《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令男子 但 等七十人与 棘蒲侯 柴武 太子 奇 谋,以辇车四十乘反 谷口 ,令人使 闽越 、 匈奴 。” 颜师古 注:“辇车,人挽行以载兵器也。”《后汉书·寇恂传》:“时军食急乏, 恂 以辇车骊驾转输,前后不绝。”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舒化都进言反驳并出示相关证据”分析有误,原文“拱又议宥方士王金等罪,化言:‘此遗诏意,即欲勿罪,宜何辞?’忤拱,出为陕西参政。”舒化反驳为王金开脱罪时并未出示证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8.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法者天下之公”—判断句、悉:全、论劾:议论判决;(2)执要:掌握关键、侵: 干预、饰非: 掩饰错误。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舒化,字汝德,临川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进士。授职为衡州推官。隆庆初年,三次调任至刑科给事中。皇帝任用宦官,旨令多从宫中发出。舒化称:“法律是天下的公理,大小罪犯应该全部交付给法司。不恰当的地方,则由我们疏论、弹劾。如果全然由敕令直接执行,则或喜或怒之事未必恰当,而法司与我们都形同虚设。”皇帝下诏肯定了他的说法。冬天到郊外祭天,他听到皇帝的咳嗽声,推断阴阳相遇次数又增加了,请皇帝效法上天培养藏匿的阳气,话语很真切、耿直。有诏书称灾祸又来临了,是因为部院不处理政事,让厂卫秘密监察的缘故。舒化与同僚上奏称:“厂卫在京城巡察,希望查办犯法作乱的人、禁锢盗贼。驾驭百官是天子的权力,而纠察非法的人和事,则是御史的职责,岂能由厂卫处置?现在指令他们刺探、查访,必将打开罗织罪名的大门,大展陷害的权术,祸害善良的人们,使人人屏声静气,不敢移步,从何治理。况且厂卫又不能自己察访,必然将此事委派给卫卒,陛下不相信大臣,反而相信此类人吗?”御史刘思贤等人也极力陈述它的危害。皇帝都不听从。不久,此事最终停止。当时高拱执政,路楷、杨顺因为诬陷并杀害了沈炼而判死罪。高拱想改变路楷的处境,称杨顺是祸首,杨顺处死,路楷可以不处死。舒化将狱案文件向高拱展示说:“案狱中本来没有沈炼的姓名。他的姓名被加入,从路楷开始。路楷的确是祸首。”高拱又提议宽恕方士王金等人的罪过,舒化说:“这是先帝的遗诏的指示,假如想免罪,应该怎么解释?”与高拱相抵触,被贬出京城任陕西参政。多次升为太仆少卿。平定了云南、缅甸的乱贼,皇帝驾临于午门楼察看俘虏。舒化宣读奏词,声音洪亮,抑扬顿挫,皇帝的目光盯着他。遇上刑部尚书空缺,皇帝亲拟诏令录用舒化。舒化上奏称:“陛下的仁慈出自天性。知府钱若赓、知州方复乾因为酷刑而死于戍边。请求申命大小臣僚,让他们各自遵守律法条例,不要滥施酷刑。现在还没有经过详细审议的案子就命令从重治罪,已经审定了的案子又下诏指令加罪而后斩杀,这就是说律法不值得为根据。去年冬天不时下雨下雪,灾异频繁出现,过错就在此处。”皇帝下优诏答复他。万历十四年(1586)他响应诏令上奏陈述。请求皇帝讲求诏令的信用,使狱案诉讼清廉,迅速审讯定罪,严格检验,禁止冤屈和滥施刑罚,而以恪守天条、安抚百姓、回归本源的圣心。皇帝接纳并嘉奖了他。皇帝顾虑手下的大臣进行欺骗,间或有人揭发,就派遣官吏去加以逮捕,搜取证据,文书累叠积压。舒化称:“主上治政法则贵在抓住纲要,不应当侵扰有司;徒然使人将过失归咎于皇上,而下属反而借机掩饰过失。”他多次上疏请求回乡,皇帝不同意。不久他称病重,于是回到家乡。去世后,赠封为太子少保,谥号庄僖。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