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艹条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篇》)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是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语带讽刺的话,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厉的批评。 2.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处世态度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错) 2.孔子认为,君子出仕,是在践行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不应该弃天下而不顾,而应以一种伟大的救世精神,挺身而出,积极行道,承担起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这才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落到了后面,碰到一个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说完,便拄着拐杖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他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报告了这件事。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叫子路返回去再见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开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合义理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使自己清白,却忽视了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关系。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行道义。主张不能实行,我早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