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王韬《扶桑游记》 【材料二】所谓国民者,有参政权之谓也。所谓权力者,在君主之国须经君主与议员所承认,在民主之国须经国民全体代表所许可,定为宪法布之通国,彼暴虐之君主,专擅之政府,多数之党派,皆不得而破坏之、专横之、攘窃之也。要之,国民之权利,须经宪法法律所定者,然后谓之权,不然则否。 -----《说国民》原载《国民报》1901年第二期 【材料三】今日国势,危险极矣,仁人志士,奔走骇汗,大声疾呼,日谋所以救亡之法。愤于国立之弱也,则曰讲求武备;痛于民生之窘也,则曰讲求实业。政体不更,宪法不立,而武备、实业终莫能兴也,则曰讲求政治,讲求法律。民智不开,民气不伸,而政治、法律卒莫能变也,则曰讲求学问,讲求教育。……今日外患之侵,急于星火,而我始讲求学问,讲求教育,呜呼晚矣! -----《与同志书》原载《《游学译编》1903年第7期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新文化运动提出来的问题,归根结底,问题就是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封建思想被否决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在青年中已失去了吸引力,大家都在追求新的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思想。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五】这个古老的文化是在变,并向现代化的方向亦步亦趋的在变。但它却没有听从任何人或神的指示去“摇身一变”。相反的,它是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变。任何力量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任何力量也不能“揠苗助长”强迫它跳跃前进。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王韬对魏源进行了怎样的评价?(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实现国民权利的必备条件是什么?其在近代的实践如何?(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社会上“救亡之法”有哪些?你认为实现“救亡”的前提是什么?(2分) (4)材料四中“新的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思想”指什么?激进的新文化运动领导者最终选择的是哪种思想?(2分) (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依次体现出的几个层次。为什么说“任何力量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2分)
答案:(1)积极:率先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1分) 局限:没有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1分) (2)条件:法律确认和保护。(1分)实践: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1分) (3)方法:军事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教育救国。(1分) 前提:完成反帝任务,实现民族独立。(1分) (4)民主、科学。(1分)马克思主义。(1分) (5)层次:器物、制度、思想文化。(1分) 原因: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前进的方向。(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