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爱流汐涨 许地山 月儿的步履已踏过嵇家的东墙了。孩子在院里已等了许久,一看见上半弧的光刚射过墙头,便忙忙跑到屋里叫道:“爹爹,月儿上来了,出来给我燃香罢。” 屋里坐着一个中年的男子,他的心负了无量的愁闷。外面的月亮虽然还像去年那么圆满,那么光明,可是他对于月亮的情绪就大不如去年了。当孩子进来叫他的时候,他就起来,勉强回答说:“宝璜,今晚上不必拜月,我们到院里对着月光吃些果品,回头再出去看看别人的热闹。” 孩子一听见要出去看热闹,更喜得了不得。他说:“为什么今晚上不拈香呢?记得从前是妈妈点给我的。” 父亲没有回答他。但孩子的话很多,问得父亲越发伤心了。他对着孩子不甚说话。只有向月不歇地叹息。 “爸爸今晚上不舒服么?为何气喘得那么厉害?” 父亲说:“是,我今晚上病了。你不是要出去看热闹么?可以教素云姐带你去,我不能去了。” 素云是一个年长的丫头。主人的心思、性情,她本十分明白,所以家里无论大小事几乎是她一人主持。她带宝璜出门,到河边看看船上和岸上各样的灯色,便中就告诉孩子说:“你爹爹今晚不舒服了,我们得早一点回去才是。” 孩子说:“爹爹白天还好好地,为何晚上就害起病来?” “唉,你记不得后天是妈妈的百日吗?” “什么是妈妈的百日?” “妈妈死掉,到后天是一百天的工夫。” 孩子实在不能理会那“一百日”的深层意思。素云只得说:“夜深了,咱们回家去罢。” 素云和孩子回来的时候,父亲已经躺在床上,见他们回来,就说:“你们回来了。”她跑到床前回答说:“二爷,我们回来了,晚上大哥儿可以和我同睡,我招呼他,好不好?” 父亲说:“不必。你还是睡你的罢。你把他安置好,就可以去歇息,这里没有什么事。” 这个七岁的孩子就睡在离父亲不远的一张小床上。外头的鼓乐声和树梢的月影,把孩子纠缠得不能睡觉。在睡眠的时候,父亲本有命令,不许说话,所以孩子只得默听着,不敢发出什么声音。 乐声远了,在近处的杂响中,最刺激孩子的,就是从父亲那里发出来的啜泣声。在孩子的思想里,大人是不会哭的,所以他很诧异地问:“爹爹,你怕黑么?大猫要来咬你么?你哭什么?”他说着就要起来,因为他也怕大猫。 父亲阻止他,说:“爹爹今晚上不舒服,没有别的事。不许起来。” “咦,爹爹明明哭了!我每哭的时候,爹爹说我的声音象河里水声潲潲地响,现在爹爹的声音也和那个一样。呀,爹爹,别哭了,爹爹一哭,教宝璜怎能睡觉呢?” 孩子越说越多,弄得父亲的心绪更乱。他不能用什么话来对付孩子,只说:“璜儿,我不是说过,在睡觉时不许说话么?你再说时,爹爹就不疼你了。好好地睡罢。” 孩子只复说了一句:“爹爹要哭,教人怎样睡得着呢?”以后他就静默了。 这晚上的催眠歌,就是父亲的抽噎声。不久,孩子也因着这声就发出微细的鼾息,屋里只有些杂响伴着父亲发出哀音。 1. 本文第二段写外面的月亮“还像去年那么圆满,那么光明”,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 请具体说说文章中儿子宝璜有什么性格特点。这一人物形象,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 答: 3. 文章题为“爱流汐涨”,文中从哪些方面揭示了这一痛亡主题?请分条列举。 答 4.文章在杂响与父亲发出的哀音中结束。你怎样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哭?如此结尾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答:
答案: 1、①对于中国人来说,月亮象征着家庭团圆,联系着对亲人的思念;对月亮的描写,更能反衬出父亲内心的“无量的愁闷”。 ②儿子因月而唤父,父亲却望月而伤怀,对月亮的描写,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心情的变化(“可是他对于月亮的情绪就大不如去年”),也为下文人物的情感发展做了烘托和铺垫。 2、①因为年幼,宝璜始终没有理解父亲与母亲之间的感情,(先是“喜得了不得”,随后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何叹气,夜里又误以为父亲是因害怕而哭泣。)但他懂得关心父亲(“爸爸今晚上不舒服么?为何气喘得那么厉害?”)知道顺从长辈(“不敢发出什么声音。”),是个单纯而善良的孩子。 ②文章的主旨是表现“父亲”对亡妻的深沉朴素的怀念和哀悼。 ③(示例)角度一:作者始终并没有直叙父亲内心的感情,而是通过父子对话的间接描写来表现的,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使人感受到震撼人心的力量。角度二:单纯的孩子不懂父亲的丧妻之痛,更无法分担父亲的忧愁。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父亲对妻子的思念更加深了一层,痛苦也更增加了一分。 3、①孩子等着父亲燃香拜月,而父亲睹物伤情不愿点香。 ②父亲叮嘱儿子“……回头再出去看看别人的热闹。”“别人”二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痛苦。 ③孩子实在不能理会那“一百日”的深层意思反衬出父亲心中的悲哀。 ④父亲不欲以哀痛示人,拒绝素云的好意,把孩子安置在自己房内过夜。 4、①角度一:(示例)妻子死后,父亲在孩子面前始终未曾哭过,只能在亲人入睡后才能发出哀音。因为爱妻百日之祭,正值月满中天,所以忍不住放出悲声。(让一直认为“大人是不会哭的”的孩子诧异并且恐惧。) 角度二:父亲的哭,表现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了内心的孤独痛苦。 ②父亲的情绪,从面对圆月的“叹息”到就寝时的“啜泣”和“抽噎”,作者所传达的感情至此达到高潮;叙事到此也戛然而止,结尾的“哀音”给人以无尽的回味。作者以朴实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从听觉的角度含蓄地表现出真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