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2 重庆气候资料(29.6°N,106.5°E,海拔 260 m) 1961-1990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低气温(℃) 5.6 6.9 10.9 15.1 19.0 21.5 24.5 24.5 20.4 16.2 11.5 7.2 表3 武汉气候资料(30.6°N,114.1°E, 海拔 23m) 1961-1990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低气温(℃) -0.5 1.4 6.1 12.2 17.7 21.8 25.2 24.6 19.4 13.4 7.2 1.5 (1)对比说明重庆和武汉两地冬季气温特征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三峡水电站是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线的巨型电源点。 (2)说出三峡工程建成后重庆段河流水文特征的突出变化。 (3)在调出区和调入区中任选其一,说明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谚曰“湖广熟,天下足”。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江汉平原就已成为全国商品粮棉基地,但长期以来,其农业生产常常受到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 (4)说明江汉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 2011年夏季,暴雨连降武汉,每一次都导致武汉发生内涝,有网友为此调侃:“到武汉看海!”武汉曾是全国仅有的“百湖之市”,而今全市中心城区现存的湖泊只有38个,“杨汊湖”、“东沙湖”等诸多湖泊已不见水,只剩一个带“湖”字的地名。针对武汉等城市雨涝严重的现象,有人提出推广使用渗水砖的建议。 (5)结合图表及上述资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武汉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并简述推广使用渗水砖对城市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1)重庆冬季平均最低气温高于武汉,重庆最冷月(或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上,武汉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下。 原因:重庆纬度位置比武汉低,重庆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2)河流水位升高,流速变缓。 (3)对调出区:推动西部(调出区)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把其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调入区:缓解东部(调入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调入区)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大气)质量;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输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水旱灾害频繁;冬半年气温偏低,易发生冻害。 (5)形成原因:降水量大且集中;热岛效应加剧城市极端气候;湖泊减少,湖泊调蓄功能减弱;地势低平,地表硬化(面积大)、绿地少,下渗少,排水不畅,(或城市规划缺乏远见,城市防洪不符合水循环原理),导致城市内涝。 有利影响:有利于减少地表径流迅速汇集而产生的积水;有利于下渗形成地下水,保证植被生长;有利于增加城市大气湿度;有利于促进水循环。 解析:第(1)题,结合表2和表3中的资料说明重庆和武汉冬季气温特征的差异;结合图18中两城市的位置,从纬度因素和地形因素分析原因。 第(2)题,根据三峡工程与重庆的相对位置及其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说明。第(3)题,从社会经济、资源开发或利用等方面进行说明。第(4)题,从气温和降水特点及其变化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说明。第(5)题,结合城市自身及其当地气候、河湖特点说明原因。结合水循环相关知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