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材料一  中国早期现代化与西欧内源型现代化的发生机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在西欧,市民阶级的经济活动是导致人们从中世纪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主要因素。而在中国,西方侵略所引起的强烈的民族生存危机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朴素的“求生”的警觉,才是产生中国特殊的世俗理性的基础。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的重要性,从思想变迁的角度来说,还在于它是中国世俗理性在政治精英中得到特殊发展的重要阶段。尽管这种特殊的世俗理性具有众所周知的价值偏狭性和局限性,但它却引发了从儒家类宗教的信仰主义的文化定势中脱逸出来的历史潮流。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二  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渐渐落在下风,特别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当传统中国被迫进入全球背景下的“万国”以后,传统观念世界受到来自西方的严厉挑战。于是观念世界发生一个重大的转变,即价值观念的转换,中国人开始从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转变到以强弱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于是“自强”成了中国观念世界的重心所在。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三  张謇实业救国的动机,显然出于一种深层的忧患意识。那么这种忧患意识又是从何而来的?让我们看看他自己的表述:“儒者宗孔孟。孔子以二帝三王之道,体诸身而欲见诸行事。……吾欲用世之心,犹之孔子也。”“诸君诸君,须是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道理,人人胸中各自理会;须是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人人肩上各自担任。” ——摘编自李怀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与西欧现代化发生机制的根本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世俗理性的局限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引发了从儒家类宗教的信仰主义的文化定势中脱逸出来的历史潮流”的含义。 (3)据材料三,概括张謇实业救国动机产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世俗理性的双重历史作用。 答案:(1)区别:中国:西方侵略引发的民族危机;西欧: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 局限:仅限于政治精英(地主阶级洋务派);维护中国的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2)含义:价值观念从以伦理道德为中心转变到以强弱为中心;“自强”成为观念世界的重心;承认西方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向西方学习)。 (3)原因: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儒家伦理中的“经世”精神)。 作用:一方面,推动思想解放、民族觉醒,促进中国现代化;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化进程。 【详解】 (1)根本区别:根据材料“市民阶级的经济活动...西方侵略所引起的强烈的民族生存危机感”可从资产阶级发展角度、中国社会性质、中国民众思想觉醒角度进行概括; 局限: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发展的局限性应该从推行洋务运动的阶层、社会背景、群众思想开放程度、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角度进行分析。 (2)含义:根据材料二“中国人开始从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转变到以强弱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于是“自强”成了中国观念世界的重心所在”可知,西方对中国进行侵略后,中国的思想也在进行不断的变化,其含义也应该从价值观念角度、向西方学习角度、自我认知角度进行分析。 (3)原因:根据材料“出于一种深层的忧患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张謇自身经历角度、所在社会背景、国家经济状况、产业发展角度、儒家思想影响进行分析;  作用:结合所学,近代中国世俗理性的双重历史作用一方面可以从中国发展角度、思想解放角度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可以从发展局限性进行说明。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