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南乡子 邢州道上作 陈维崧①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②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③。 【注】①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阳羡词派领袖,江南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官至榆林院检讨,并参修《明史》。此词应是康熙七年(1668),作者自北京南游汴、洛途中所作。②酸风:吹得人眼睛酸疼的冷风。③豫让桥:春秋时义士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 24.下阙运用典故,共写了           、           和豫让三位悲壮慷慨的英雄义士。(2分) 25.首句写景,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景色?与词的内容有何关系?(3分) 26.有人说“忆昨车声寒易水”一句是本篇的词眼,你认为呢?(3分) 答案:【答案】 24.荆轲、高渐离(共2分,每空1分) 25.描写的是冷峻的秋色和萧瑟的秋风卷起怒涛的苍凉劲健的秋景(1分)。既为下文粗豪的三河客醉射雕营造了气氛(1分),也与燕赵悲歌以及三位古代义士的慷慨悲壮之气浑然一体(1分)。(共3分) 26.这一句确为词眼(1分)。这一句让人想象当年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慷慨,既与第一句描写的眼前之景相应,又照应了上阙中的粗豪客和下阕中的三位义士的豪情(1分);而且“忆昨”与“今朝”“慷慨还过”,使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统率了全篇(1分)。(共3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荆高:荆指荆轲,战国卫人,后居燕,好读书击剑。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奉命刺秦王政,未遂,被杀。高指高渐离,战国燕人,善击筑。荆轲赴秦,宾客穿白衣冠送行于易水。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而去。秦灭燕后,秦王政熏瞎渐离双目,令击筑。他在筑内藏铅弹击秦王,未中,被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的作用。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点明诗歌的基本信息;二、营造氛围,提供背景或环境;三、烘托形象(人或物);四、服务情感。首句中写了像并刀一样锋利的秋色和一片吹得人眼睛酸疼的冷风。为下文粗豪的三河客醉射雕营造了气氛,不禁回忆起当年荆轲、高渐离、豫让等悲剧英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品析诗眼应知人论世,要联系诗中的形象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要仔细体悟修辞和表现手法。“忆昨车声寒易水”句是一篇词眼,昔陶潜《咏荆轲》云:“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词人也正是怀着这种“余情”踏过豫让桥的。此句不仅照应前文中眼前之景,上阙中的粗豪客和下阕中的三位义士的豪情,而且统帅全篇。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语文 试题推荐
最近更新